左宗棠想自立門戶嗎
作者:眭達明
鹹豐十年(1860年),曾國藩讓左宗棠在湖南招兵買馬,組建一支5000人的隊伍。左宗棠憑借自己在湖南幕府打下的基礎和建立的威望,僅用兩個多月時間,就募練成軍,並正式命名為“楚軍”。
楚軍是湘軍的一個支係。左宗棠不用湘軍之名而用楚軍,後人多以為他獨樹一幟、自立門戶的願望十分強烈。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有必要予以澄清。
一
與其他新生事物一樣,湘軍之名也有一個發展演變過程,並不是一成軍就被統一稱之為湘軍。
在《湘陰縣圖誌》卷十二當中,郭嵩燾確實說過鹹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立水陸各十營,號曰湘軍”這樣的話。但這部誌書始修於同治七年(1868年),完稿於光緒七年(1881年),不僅曆時14年之久,而且成書時湘軍之名已基本定型,郭在書中使用湘軍名號,是一點不奇怪的。
其實,湘軍初起時,並不叫湘軍,而是稱“湘勇”。曾國藩撰於同治八年(1869年)九月、完稿於當年十二月的《湘鄉昭忠祠記》,就是這樣說的:
鹹豐二年(1852年)十月,粵賊圍攻湖南省城。既解嚴,巡撫張公亮基檄調湘鄉團丁千人至長沙備防守。羅忠節公澤南、王壯武公鑫等,以諸生率千人者以往。維時國藩方以母憂歸裏,奉命治團練於長沙。因奏……請就現調之千人,略仿戚元敬氏(戚繼光)成法,束伍練技,以備不時之衛。由是吾邑團卒,號曰“湘勇”。(《曾國藩全集·詩文》)
湘軍之名第一次出現在曾國藩筆下,是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二十二日所上的《請準江寧省城捐建昭忠祠折》。這個昭忠祠,是根據曾國荃之請,為了紀念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湘軍進攻金陵以來陣亡、傷亡及病故的文武官兵而建立的。(《曾國藩全集·奏稿》)
另外湘軍各將領對自己統領的部隊,一直叫得比較零亂,其中稱楚軍者為最多。如同治元年(1861年)二月十一日,劉長佑在奏折中,就稱自己統領的部隊為楚軍,稱蔣益澧統領的部隊為湘軍。(《劉長佑集·奏疏》)
到了光緒二年(1876年),距離湘軍誕生已有23年之久,長沙傳忠書局刊印《曾文正公年譜》時,書中凡提到湘籍部隊,也是或稱湘軍或稱楚軍或稱江軍,並不一致。這其中有沒有什麼講究,譬如稱湘鄉人為主體的部隊為湘軍,稱其他府縣人士為主體的部隊為楚軍?筆者沒有深入探討。
由此可見,鹹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衡州建軍後,直到光緒初年,20餘年間,湘軍並無統一和公認的名稱。湘軍名稱被固定和統一起來,並得到舉世公認,似乎應歸功於光緒七年(1881年)完成的《湘軍誌》一書。但 即使在《湘軍誌》一書裏,湘軍、楚軍、江軍等名稱也是交替出現的。
明白這一點後,對於鹹豐十年(1860年)左宗棠建軍時稱自己的部隊為楚軍,就會知道除了地域意義外,並沒有其他特殊含義。
左宗棠生性狂傲,自視甚高,曆來瞧不起曾國藩,尤其對曾國藩在湘軍集團中的領袖地位很不服氣,不時向他發起挑戰,這些確是事實。但畢竟此一時彼一時,不可一概而論。
事實上正如王闓運所說的那樣,左宗棠剛當上帶兵將領時,“益謹事國藩。當補太常卿,有陳謝,猶不敢自上奏。凡有軍謀,谘而後行,自比於列將。及授巡撫,竟因以起”。(《湘軍誌·浙江篇第七》)
此時的左宗棠,剛剛從湖廣總督官文的參劾中擺脫出來,好不容易保住了腦袋,對恩人曾國藩唯恐謙虛不到位,哪敢滋生“自立門戶”的想法和“獨樹一幟”的野心!
二
左宗棠沒有獨樹一幟、自立門戶之意,還有一件事可以印證。
就在左宗棠帶著他招募的楚軍,進駐長沙金盆嶺加緊訓練時,滇民藍大順率領他的起義軍在四川鬧得正歡。在貴州境內活動的石達開所部太平軍,看到四川軍政當局勾心鬥角,矛盾重重,官軍疲弱無力,就想入川渾水摸魚,圖謀發展。清廷於是打算調派左宗棠督辦四川軍務,率領剛組建的楚軍入川作戰。這段時間左宗棠因工作繁忙,剛好沒有給曾國藩去信聯係,曾國藩因此特別擔心左宗棠會去四川就任“督辦”高位而不能隨他“襄辦”軍務,從而打亂原來的計劃並勢必削弱湘軍對安慶乃至南京的圍剿。
為什麼說“督辦”比“襄辦”地位高呢?原來到了清朝後期,中央與地方當局都會設置一些臨時機構辦理某項特殊事務,在這些機構任職的官員,如果品級很高,就稱督辦或總辦,副職稱會辦,資格次於會辦者稱幫辦,幫辦下麵還有坐辦,負責處理臨時機構中的日常事務。很顯然,督辦或總辦是欽差大臣性質人物,會辦和幫辦是督辦或總辦的副手,坐辦則相當於這些臨時機構的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