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的酒量大

作者:李開周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個愛好——喝酒。他曾經對人說:“朕每日宴會,承歡致醉,經宿未嚐不自悔也。”意思是每天都想喝一回,每次都會喝到大醉,第二天早上起來總是發下毒誓,再也不喝酒了,可是到了晚上酒癮一上來,還是忍不住要喝,一喝還是忍不住喝到大醉。

不貪杯的朋友可能理解不了,其實這叫酒癮。宋朝有酒癮的家夥多如牛毛,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後來的皇帝也都愛喝,像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徽宗,都是一天不喝酒就渾身不舒服的主兒。

《水滸傳》裏的梁山好漢更愛喝酒,特別是武鬆,可以不吃飯,不能不喝酒,他還有句名言:“你怕我醉了沒本事?我卻是沒酒沒本事,帶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這氣力不知從何而來!”可能他的神經係統與眾不同,越用酒精刺激就越亢奮。

武鬆沒有吹牛。他上景陽岡之前,先在酒店裏喝了十五碗(另有十八碗一說),所以才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後來幫著“金眼彪”施恩打蔣門神,又講究“無三不過望”。“望”指的是酒店外麵掛的招牌,每看見一家酒店的招牌,就得喝三碗,不然他不走。結果總共喝了大約三十碗,才六七分醉,跟蔣門神比武,旗開得勝,馬到成功,一腳就把蔣門神踢倒了。

我見過北宋定窯燒造的酒碗,不算大,一碗能裝二百毫升,不到半斤,比現在小飯館裏盛啤酒的那種一次性塑料杯稍微大一點點。假如武鬆在景陽岡下喝酒時用的就是這種酒碗,十五碗等於六斤酒。打蔣門神時喝了三十碗左右,大約十二斤酒。

武鬆一頓能喝十二斤酒,還不算十分醉,《水滸傳》對他的海量是不是過於吹牛了?

我認為並不吹牛。

第一,宋朝沒有蒸餾酒,隻有釀造酒。把米飯蒸熟,放涼,拌上酒曲,讓它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米飯都變成了酒糟,用酒篩過濾掉,放進壇子裏密封起來,少則三個月,多則十年,打開壇子,成品酒就成了。這樣釀造出來的酒,最高度數不超過十五度,一般度數在十度以下,比現在白酒的度數低得多,多喝一些是可能的。

說到酒的度數,宋朝人還有一首歌謠:“浙右華亭,物價廉平,一道會,買個三升,教君霎時飲,霎時醉,霎時醒。聽得淵明,說與劉伶,這一瓶藥迭三升。君還不信,把秤來稱,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浙右華亭,指的是上海。上海那邊酒價便宜,一貫紙幣能打三升酒,一個人很快就能喝完這三升酒,喝完酒很快就會醉,醉了以後很快又會醒。宋朝三升酒剛好是三斤,不過宋朝的斤比較大(現在一斤為五百克,宋朝一斤將近六百克),這三升酒折合市斤的話將近四斤。一個普通人很快就能喝完四斤酒,就算喝醉了很快又會醒過來,說明當時的酒很薄,跟啤酒差不多。

第二,宋朝文獻裏記載過一些大酒量的酒鬼,他們一部分人的酒量跟武鬆不相上下,還有一部分人比武鬆還能喝。跟那些人相比,武鬆的酒量並不算特別出奇。

蘇東坡有個學生叫張耒,字明道,在河南做過官,據他自己說:“平生飲徒大抵止能飲五升,已上未有至鬥者……晁無咎與餘酒量正敵,每相遇,兩人對飲,輒盡一鬥,才微醺耳。”晁無咎又叫晁補之,也是蘇東坡的學生。張耒的意思是說,當時愛喝酒的人一般隻能喝五升,喝一鬥的人很罕見,他跟晁補之兩個人的酒量差不多,每次見麵喝酒,兩個人加起來能喝完一鬥,而且還不至於爛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