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新覺羅:一個姓氏的百年沉浮(2 / 2)

“我們希望能聯絡大家,也幸虧其他師兄弟和朋友支持我們,響應我們的號召。”韋季南先生心懷感恩、藉此助力自己努力將工作做得更好:“平日裏,梁相堂是各位相互討論的地方。而如果我們決定組織交流大會,我會發放信息,召集大家。”

從一個一個的細節開始,韋季南先生協同各位,盡心付出,以大家共有的情誼為基礎,聯絡海內外同流派的朋友。他們的工作,真心實意,相信天感其誠,助力梁相堂發展,把這一種難能可貴的情誼,流傳發揚。

武術名門 源遠流長

今日,詠春是中華大地上最風行的武術種類之一,學習者眾,更得到《葉問》、《一代宗師》等影視作品的大力宣揚,從而讓此種中華國粹興盛蓬勃、聲名遠揚。看到此種盛況,身為詠春傳承者之一的韋季南先生自然是喜聞樂見。但是他也提醒道,學習詠春,先要對該武術的發展脈絡有所了解,才能更好了解其中內涵,進而在身心兩方麵皆得到提升、使自己的技藝與武德日臻完善。

儘管詠春拳流傳有多個發源地的說法,但其“太子拳”的雅稱是一致的:其源於明朝皇室貴胄、秘而不傳。根據史料,韋季南先生說:“詠春的曆史,應該與洪拳和戲曲有關,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滿人南下,位於福建的南少林因此遭到焚毀,傳說中該寺‘少林五老’之一的五枚師太,將自己的武藝傳給女徒弟嚴詠春,使之成為清代傑出的武術家,詠春拳因此創立。”及後,經過百年的發展,在中國近代內外戰亂中、詠春拳先後被梁讚、梁壁(梁讚兒子)、陳華順等先賢傳承,至葉問宗師,詠春得以在香港發揚開來,成為一係名拳,更通過其子弟在全球的廣泛傳揚,終於成為今日全國最龐大的國術分枝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出名的一種武術。

對詠春的曆史熟稔於心,幫助韋季南先生對習武有了更深層的體會,因此在理解詠春的招式上,他形成了清晰的理念。他介紹道,詠春基本包括三套拳:小念頭、尋橋、標指,主要練習方式為雙人對練的黐手、黐腳等;輔助器材有貼牆沙包、六點半棍等;訓練器械有木人樁、刀(又稱八斬刀)、棍等。其中各項,同樣值得深入研究。

一旦向他人介紹詠春,韋季南先生便興致勃勃、滔滔不絕,仿佛難以停下述說的興致:“詠春六法:手法、腳法、步法、身法、力法、心法;基本手法有攤、枕、伏、膀及撊,這個是學習詠春要熟悉的手法,要用分析的觀念來練習。相互結合,能變化出很多招式。其中又以攤法最為獨特。一經組合,千變萬化……”

在詠春的世界裏,韋季南先生沉浸著、快樂著、享受著,他對這項自己喜愛的國粹投入了心血、貢獻出精力,希望能看到詠春更規範且健康地發展開來。而他與同門創辦梁相堂,團結師兄弟及後輩,聯絡中外好友,一起為深入研究詠春而盡心盡力,不僅是個人對興趣的發展,更是他們對葉問宗師、梁相師傅等先賢的傳承。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維繫於共同的情誼,傳遞著優良的傳統,也將在未來繼續發揚、光耀東方。

韋季南先生主要職務與履曆

梁相堂創辦人之一

1964年隨了梁相師傅學習詠春,承接葉問宗師,強身健體、尊師重道、團結同門,學有所成。

於今日香港致力於詠春拳的研究,對該拳的體係及曆史背景有著清晰的理解。希望以自己的知識裨益詠春的發展。並藉由梁相堂的平台,團結海內外同門,延續師傅武藝、武德,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本文選自:百姓生活 2015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