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新覺羅:一個姓氏的百年沉浮(1 / 2)

愛新覺羅:一個姓氏的百年沉浮

作者:方澍晨

師從武術名家梁相師傅,承接詠春宗師葉問脈絡,韋季南先生在習得精湛國術的同時,也培養了尊師重道的高尚武德。

因此他創辦梁相堂、團結流派同門,凝聚世界各地承傳梁相一係之師兄弟,敘舊情、論武技、較武藝、守真情,以一顆真心,維繫著大家的緣分,用一種關懷,溫暖了同門的情誼。

設堂聚友 聯絡同門

提及詠春,想必大家會首先想到一代宗師葉問,其精於國粹武術,在先師陳華順、梁讚的基礎上,開宗詠春拳體係;並傾盡心力在粵港兩地大力發展武術,教導功夫影星、截拳道創辦人李小龍及其他傑出弟子不計其數,一生可謂功績彪炳、影響深遠。其中,從中受益的,便有其到港後的第一位弟子——梁相。

資料顯示,原籍廣東省南海縣雅瑤市的梁相,“少有任俠,豪逸風骨,喜好拳術技擊;更深信強國必先強身之旨。故提倡中華國術,不遺餘力,鼓導仝人,口、心、身悉力以赴。其領導才能,在儕輩中極具口碑。”在他六十年的生涯裏,先學習了白眉派、蔡李佛派、龍形派等門派拳術,自接觸葉問宗師後,“並棄前學,潛心冶煉詠春拳術,經數年而大成。自葉問宗師公開教授詠春拳藝以來,蓋由梁氏及仝人等致力發揚,詠春派由是於廿世紀五十年代奠基定席香港,從而代衍枝繁;乃至今日詠春派名顯全球,習者千萬,梁氏厥功有焉。”

1964年,韋季南先生成為梁相師傅眾多弟子的其中一員,跟隨恩師學習詠春,在不知勤學苦練多少個寒暑後,他學有所成,對詠春拳有了係統的看法,從嚴謹的一招一式中悟出拳術精髓、悟出習武真諦,成果已讓人欣慰。但是,學習詠春給他帶來的,不止是強身健體,還有更為珍貴重要的內容——對師傅的尊重、對傳自葉問宗師的流派之恪守,以及一眾師兄弟與後輩構建起的深厚情誼。

因此,上世紀七十年代,葉問宗師與梁相師傅先後逝世,韋季南先生與各位同門懷著對兩位前輩的緬懷,在心底慢慢交織出共同的情愫,在日後悄悄地聯繫著彼此,且日久彌堅。雖梁相師傅生前就有一個團體“梁相國術會”,發揮著凝聚同門、發揚武藝的作用。但隨著歲月的流逝,與會成員往各自方向的發展,皆無法兼顧該會工作。從而讓這種師生、同門間的情感缺少交流平台,難免令人可惜。

不過,重情重義的人,總不會輕易放棄一段難得的情感,更不會讓大家共同的記憶日趨沉寂。因此多年來,韋季南先生以及師兄弟鍾萬年、呂誌德三人,無時不刻都希望重新團結流派同門,組建紀念恩師、交流武術之平台。多年的醞釀,大家共同的想法不斷成熟且日漸成型,急迫等著呼之欲出的一天。

終於,2012年三人合力,組建梁相堂,旨在聯絡自葉問宗師傳梁相師傅一派之同門,供大家有共同的平台增進感情、研究武藝,並就葉問宗師及梁相師傅生前種種事蹟、成就進行探討,以銘記先輩榮光,從而讓詠春技藝與精神承前啟後、發揚光大。

“詠春是很有意思的武術,不同的人學習皆有各自的理解,因此每人學習、延續的詠春都不盡相同、各有特點。梁相師傅與葉問宗師的其他弟子所教授的詠春手法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形成了我們這一個派係。”提及初衷,韋季南先生分析道,梁相堂的成立,不僅是為團結同流派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延續師傅梁相的風格:“我們希望成立梁相堂統一梁相流派的後輩,在香港成立一個聯絡站,供全世界各地承傳梁相一係的朋友有一個共同的平台,並且形成流派的國際研究發展中心,供大家研究梁相流傳下來的詠春風格。”

韋季南先生表示,隻要學習詠春、並將源頭追溯至梁相師傅的朋友,他們都歡迎入會。而當年梁相師傅授徒眾多,旗下弟子亦有廣開授徒,如此遞增,恐怕目前全世界符合梁相堂入會條件者已逾十萬。若能團結數量如此龐大的同派係朋友,恐怕能為發揚詠春、推動武術發展發揮強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