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史可法死誌已決,但是他的手下並不是這樣,陸續有人出城逃跑。總兵李淒鳳和監軍高歧鳳帶著本部人馬,出城向清軍投降。麵對這些人的出城逃跑,史可法怎麼做呢?他開了一個會,集合全體官兵,訓話。“此吾死所也,公等何為,如欲富貴,請各自便”。我是要死在揚州這兒,你們要想富貴趕緊走,我一個都不留。然後竟然以倘若阻止他們出城投降恐生內變為理由,聽之任之,不加禁止。你別說,他說完還真有走的,陸陸續續人是越來越少,城裏的守衛力量就更加薄弱了。
史可法將與揚州共存亡,但史可法已經無法保住揚州,揚州城已經是危急萬分。到5月19日深夜,清兵用紅衣大炮轟塌城牆,“城上鼎沸,勢遂不支”。5月20日,史可法正指揮軍民堵缺口,大批清兵已經蜂擁著衝進揚州城來。史可法眼看揚州城已經沒法再守,拔出佩刀就要往自己的脖子上舉刀自刎,隨從的將領們上前把這個刀給搶了下來。部下把他連拉帶拽帶到小東門。清兵衝進來,看見史可法穿著明朝官員的裝束,就吆喝著問他是誰。史可法怕清軍傷害別人,就高聲說:“我就是史督師,你們快殺我吧!”說實話,人家也不想再留你了,寫了那麼多信,你也不投降。於是史可法遇害,死時44歲。同時很多人殉難。
史可法死了,清軍進入了揚州城,在這種情況之下,揚州城絕大多數人依然沒有選擇投降。
揚州十日
清軍很生氣,當時清軍的首領多鐸也非常生氣,你這麼一個小城憑什麼抵抗我?於是就有了惱羞成怒下令屠城的“揚州十日”。
有史籍記載,十天之間,前後殺戮人數約八十萬人。有的人不相信,說這個“揚州十日”真假不好說。揚州有八十萬人?持懷疑態度,認為這都是野史。我倒相信正史,可中國哪一部正史是真的百分之百可信的?
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幸免於難以外,幾乎全部遭遇屠殺,“城中積屍如亂麻”。王秀楚依據親身經曆寫了一本《揚州十日記》,對清軍自5月20日至5月25日在揚州的暴行做了比較詳細的記載,如5月22日,“殺聲遍至,刀環響處,愴呼亂起,齊聲乞命者或數十人或百餘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論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頸受刃,無一敢逃者。至於紛紛子女,百口交啼,哀鳴動地,更無論矣。日向午,殺掠愈甚,積屍愈多,耳所難聞,目不忍睹。”直到5月26日才安官置吏,“查焚屍簿載其數,前後約計八十萬餘”。
揚州八十萬人殉難,一方麵體現出了戰爭的殘酷性,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組織者。史可法是一個民族英雄,但是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家,史可法還是稍微欠缺了點。
所以在這個時候,有的人就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史可法,你的在天之靈看到正是因為你的抵抗,你所在的城市有八十萬人,隨你而去,你忍心嗎?但問題不能這麼說,這麼說的話,那我們心甘情願當亡國奴就完了。我們要問,這八十萬人在追隨史可法去的時候他們有怨言嗎?沒有怨言。
當時,還有一件事。史可法有個養子史德威。當時也想在戰爭中突圍,沒有突圍成,被人抓住了。抓住以後,豫親王多鐸命令前麵殺死高傑的許定國審問史德威。當時,清兵從史德威的身上搜出一封信,是史可法親筆寫給多鐸的信:“敗軍之將,不可言勇;負國之臣,不可言忠。身死封疆,實有餘恨。得以骸骨歸葬鍾山之側,求太祖高皇帝鑒此心,餘願足矣。”多鐸當時看到這封信非常感慨,說不能殺史德威,他還有一個事未了,讓他把他爸爸埋了。因此史德威訪遍了揚州城,想找史可法的骸骨。可死了八十萬人啊,哪兒找你爹的骸骨去?最後史德威無奈,隻能回到自己家,找了幾件史可法將軍穿的衣服,用過的笏板,埋葬在揚州城外的梅花嶺。這就是現在還保存的史可法的衣冠塚,沒有屍首。
揚州城破後不久,弘光帝逃至蕪湖靖國公黃得功軍營中。劉良佐在降清後,親自帶兵捉拿弘光皇帝。1645年6月15日,清軍俘獲逃奔的弘光帝朱由崧,弘光帝抓住之後被殺。
(摘自《曆史十講:走進王朝深處》)
(本文選自:公務員文萃 2015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