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在喚醒人們內心的詩意(2 / 2)

籌劃時,他們曾經邀請一位非常有名的詩人來讀詩,結果被拒絕,理由是“沒有感覺”。

潘傑客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詩人們並不太願意為自己冠上這個頭銜,比如一位國內著名詩人,對外稱自己是個畫家。

“為你讀詩”上線後,邀請到的第一位詩人是汪國真,第二位是翟永明。翟永明的參與,是經作家周國平太太的推薦。

當張炫抱著忐忑的心情發短信給翟永明,沒想到對方很爽快地答應了,這讓張炫信心倍增。再後來,著名詩人北島、西川、於堅都作為嘉賓參與了讀詩。

無償的讀詩嘉賓

“為你讀詩”第一期的讀詩嘉賓是李彥宏、郭培(服裝設計師)、沈南鵬、李靜(主持人),還有潘傑客,五個人朗讀《給我未來的孩子》。因為沒有做宣傳,這一期聽眾隻有不到2000人。

率先參與的讀詩嘉賓大多來自Be My Guest平台的資源。

“我們也不局限自己的邀請範圍,不受任何領域限製,隻要是有這份情懷,願意花時間安靜下來讀詩的嘉賓,我們都發出邀請,並耐心安排。”張炫說。

王剛也是最早參與“為你讀詩”的嘉賓。開始張炫並不認識他,隻有一個手機號,就發了一條短消息說明來意。王剛回信說“好”。讀詩的那天,王剛邊讀邊感慨:“今天這個下午值了,你們誰聽不重要,我今天讀了這麼多好詩,很開心,就像給我的靈魂洗了一個澡。”

“我們做的不是詩歌,核心是詩意。詩意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我們做的事情,就是讓它煥發出來。”潘傑客說。

為了節省嘉賓的往返時間,很多錄音都是為你讀詩的讀詩指導朱衛東和張炫帶著調音台、話筒、電腦到讀詩者的家裏、辦公室、茶室等地方去錄的。“我們就要求嘉賓提供一個安靜的房間、電源,一張桌子以及充足的時間”。張炫說。

詩歌的挑選,由“為你讀詩”和嘉賓雙向推薦,選擇的標準是“打動我們自己,並同時能打動嘉賓以及覺得還可以打動大多數人的”。

“並不是所有好作品都能產生共鳴,所以我們最難的是挑詩,因為每個人喜歡的不一樣。比如姚明答應讀詩一年多了,我們推薦了一些,他們自己也找了許久,還是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

李彥宏第二次參與讀詩,張炫推薦了很多首,各種風格,但是選不中。李彥宏的秘書說,選兩種風格試試,第一愛情詩,第二田園詩。後來,李彥宏選中了愛爾蘭詩人葉芝的《當你老了》。但是這首詩的譯本有很多,張炫推薦袁可嘉譯本,而李彥宏說喜歡在網上看到的冰心譯本,但張炫卻找不到這個譯本。再去問李彥宏的秘書,才知道他就是喜歡冰心翻譯的那幾句。接著查,找到一位叫李立瑋的翻譯家,剛出了一本葉芝的書,正好是李彥宏喜歡的版本,而網上卻說是冰心翻譯的。

努力並克製

“為你讀詩”現在有粉絲130多萬,每一首詩在發出的12個小時內通常都有十幾萬閱讀量。

潘傑客告訴本刊記者,在不到兩年間,“為你讀詩”的運營已經投入了近千萬元,也有一些讚助和“不是特別明顯的廣告”進來,目前基本上收支平衡。

潘傑客把“為你讀詩”定義為一個不以營利為出發點的項目。張炫補充說,不以營利為目的,但不代表不考慮運營。因為有團隊要活下去,所以現在也在努力尋找屬於他的發展模式,而不單依靠讚助或捐助。

“我們希望得到各界包括政府的支持,但不會因為權力、金錢、社會名望等因素而改變初衷。”潘傑客說。

據本刊記者了解,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喜馬拉雅、優酷和一些政府部門已經開始與“為你讀詩”合作,還有一些合作項目在商談中。

“我們希望打破圈層、行業,把它變成所有人的東西。我們不強拉任何一個人去聽,也不希望放過任何一個渴望詩意的人。”潘傑客說。

張炫說這個團隊的做事態度是“努力並且克製”,“我們希望‘為你讀詩’從容地生長,而不是迅速火了之後,又迅速死亡。”

為了避免互聯網內容粗製濫造的通病,他們花了很大精力來考證每一首詩的版本和譯本。有一次,他們收到澳門大學葡語係一位教授發來的信息,提醒說聶魯達翻譯的一首詩搞錯了。為此,第二天“為你讀詩”專門作了勘誤,並重新推薦了多個譯本。

“在互聯網時代,因為追求快速以及話題效應,很容易抄襲、複製與跟風。‘為你讀詩’在某種程度上還一直保持一種克製,希望把內容做到極致。”潘傑客最後強調。

截至目前,“為你讀詩”微信團隊隻有編輯人員,沒有專門負責宣傳、技術的員工,微信公號也隻使用了最基本的功能。

(本刊實習生張璐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選自:瞭望東方周刊 2015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