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紅木熱”毀掉的是什麼?(2 / 2)

“紅木熱”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造成的衝擊,對文化人心理的腐蝕,同樣不可小覷。我們的先賢有一些訓誡,至今都是有意義的,如孔子說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雖然收藏、銷售通過正規渠道得到的紅木,並不違法,也不違反一般意義上的道德,但由於這種病態的藏、購熱,導致了對紅木資源的毀滅性的破壞,間接造成了對地球資源的破壞,從這種意義上說,這種行為就是不道德的,更不用說,采取盜采、盜運等非法手段獲取的紅木了。建立在這種非道德意義上的所謂“闊氣”“貴氣”,是虛榮的,也是低俗的,一如穿著用藏羚羊的絨毛製成的披肩出來顯擺一樣。

不僅如此,對文化人來說,過分追求物質享受,甚至以此為榮耀,是可恥的媚俗。對外在事物的過分炫耀和占有,就會忽視內在心靈的修為。古人雲,淡薄以明誌,寧靜以致遠。唯有對名利、物質的部分放棄,才能專注於精神的創造。古往今來,真正在文化、學術上有建樹的人物,都是在孤獨、靜寂的心境下,冥心獨造、清貧自守、孜孜以求,最後達到不平凡的成就。《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當因在魯衛兩國間販買販賣取得巨富的子貢,“結駟聯騎”(也就是現在的帶著奔馳、寶馬的豪華車隊),浩浩蕩蕩地去看原憲——一個住在窮巷陋屋中的同學時,得意洋洋的子貢問滿麵憔悴的原憲:“你老先生是病了嗎?”,得到的回答是:“沒有財富叫做貧,學道而不能實行才叫做病。我原憲,隻是貧困,而不是有病。”,子貢滿麵羞慚而去,終身對自己的炫耀行為感到恥辱。原憲與子貢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原憲的許多嘉言懿行流傳至今,對孔子思想的傳播也做出了很大貢獻。而與古代的原憲不同的是,當代的某些文化人,不貧,但卻有病,這病是文化病,也是某種意義上的精神病。

同時,這種精神病還會有傳染性。文化人,特別是一些文化名人,他的言行舉止,對整個社會都起示範作用,古語雲,楚王好細腰,楚人多餓死。名人好之,大眾應之。因此,文化人比普通人要有更多的社會責任心、公益心和道德心。竊以為,文化人的使命是創造,而不在過多的占有,是建設而不是浪費,更不應該是破壞。在紅木熱的問題上如此,在其他問題上也應如此。

最後要提到的是,所謂的紅木熱,與電視媒體的大肆宣傳有極大關係,有的電視台將那些收藏家收購紅木而一夜暴富的故事娓娓道來,或者,以介紹紅木知識的名義,炒作紅木收藏的財富秘密,以吸引觀眾眼球,聳動大眾通過捷徑發家致富的心理,而這其實不過是替商家做了一檔廣告而已。至於這樣做的破壞性後果,就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了。電視節目也是文化產品,能隻考慮廣告效應,而不考慮社會的整體效應麼?希望有良知的電視人深長思之!

(本文選自:中國周刊 201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