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熙載夜宴圖》和故宮的數字野心(1 / 3)

《韓熙載夜宴圖》和故宮的數字野心

作者:世紀人物編輯部

要比「高端大氣上檔次」,又有哪家互聯網公司比得過故宮博物院?

2015 年 1 月 12 日下午,故宮博物院正式發布《韓熙載夜宴圖》,這已是繼《胤禛美人圖》、《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後,故宮發布的第四款 App 應用。

款款精品、一經上線便被熱捧,豐厚底蘊、專業支持、再加上經典雅致的審美趣味,所謂「核心競爭力」大體若此。

可故宮博物院想要的,似乎並非驚歎和讚美這樣簡單。

細節之美:秉燭賞畫、樂舞匠心

《韓熙載夜宴圖》——一幅南唐宮廷畫師顧閎中所畫,用聽樂、觀舞、暫歇、清吹、散宴五幅圖景,描繪不願出任亡國宰相的韓熙載夜間設宴的圖卷。構圖嚴謹、細節真實、設色濃烈,雖聲色爛漫,卻又無端透露出難掩的淒涼感傷。

這幅藏於故宮博物院,同《清明上河圖》、《千裏江山圖》、《五牛圖》一樣位列「中國十大」的傳世名畫,第一次以數字交互的形式呈現在眾人麵前。

一幅一千多年前的畫卷背後有多少故事?需要賞畫者有怎樣的鑒賞力才能讀懂與現代人相隔甚遠的細節?又該怎樣將這些龐雜的細節按需分配,還原真實的賞畫體驗?

《韓熙載夜宴圖》團隊巧妙的將「近賞遠觀」的觀畫方式,轉換成結構上「體驗層、鑒賞層、總覽層」的三層設計:

體驗層

在故宮博物院新媒體開發團隊負責人於壯看來,「不管有多麼好的詮釋,欣賞還是基本需求」。

最基礎的體驗層高清還原了原本畫作,雙指擴大後依然纖毫畢露,人物表情、家伎的衣飾花紋、家具器物細節都得到細膩呈現。據稱《韓熙載夜宴圖》製作近兩年,其中拍攝、製作的素材更是多達近 900G。

在體驗層長按屏幕,會有閃爍的燭火跟隨手指滑動,如同在夜晚秉燭賞畫。包括物品「注子」、「方案」、「禪椅」,人物「舒雅」、「王屋山」,燭火所到之處呈現的注釋點擊便會展示詞條內容。詞條中既有對人、物的基礎介紹,也有對其在畫中意義的解讀。

在這樣的探索過程中,既有扁平化的信息交付,也有動態內容反饋:李姬、六幺舞者、清吹樂伎會在燭光抵達後表現為真人起舞彈唱,擊鼓的韓熙載也會緩緩落下鼓槌發出「咚咚」聲響。在不破壞原畫的基礎上,故宮希望這些展示能讓靜態的畫麵變得更加鮮活。

鑒賞層

以五個場景為界限分割《韓熙載夜宴圖》,鑒賞層在每個場景中都融入描述構圖的語音和視頻資料,以便讓用戶對畫麵產生相對深度的理解。視頻中既有「故宮專家講畫中主人公」、「故宮專家講畫卷流傳」等 5 段專業解讀,也有探索層中僅呈現一小段的真人版「李姬彈唱」、「軟舞六幺」的完整展現。

總覽層

在這一層中畫卷縮小為一屏,所有場景的資源一覽無餘,用戶可以快速觀看所有內容。《韓熙載夜宴圖》團隊還在這一層設置了使用導航,以及微博、朋友圈等分享功能。

右下角小小「後記」按鈕中,蘊含了故宮博物院豐富的研究成果。其中包含對版本的演繹、史書中的褒貶、對於作品來源的大膽猜想以及延展閱讀中大量的史料資源,而尾部則是故宮十大名畫——用戶既可以看到它們的介紹,也可以為它們點讚。

說不定點讚最多的名畫會成為下一個 App 化的產品,於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