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回歸怎樣的傳統?
作者:餘氓
2015年4月12日,坐落於上海浦東新區九間堂會館的無極書院舉辦了一場易學講座。這場封閉式活動的發起人,是證大集團董事長戴誌康——得益於他在商界的名望,聽眾陣容堪稱豪華,囊括了上海社會各領域的精英人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講座的內容並不局限於“易文化”的普及和交流,主辦方還有更深一層的用意:戴誌康在活動結束之際,邀請在座的企業家們參與到無極書院傳播“易文化”的事業當中,並闡明了自己將中醫產業與“易文化”傳播相結合的設想。一直希望通過房地產打造自己心中“理想城”的戴誌康在2015年初暫別房地產行業之後,圍繞“易文化”的傳播,開啟了一段新的文化與商業實踐。
無極書院的前身,是上海證大集團於2009年成立的無極書院優秀大學生暑期實習基地,它最初的宗旨,是希望“通過公益教育的形式,培養出一批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具備國際視野的社會領軍人物”。2011年底,無極書院在上海九間堂會館正式掛牌,國際易學聯合會秘書長李定出任執行院長,並帶來了他所創設的“中國方”易學理論。掛牌典禮前召開的“元話語體係”討論會,標誌著無極書院開始轉型:從寬泛的“弘揚傳統文化”,轉向以易學為核心的文化理念實踐。經過兩年時間的籌備,無極書院於2014年啟動了“中國方”助學平台誌願者招募,以“中國方”為核心內容的易學理論開始“落地”。然而,戴誌康並不滿足於此,多年來的文化與商業實踐讓他意識到,除了民間誌願者草根性的義務推廣之外,傳播“易文化”的事業還需要更多“誌同道合”的政商精英自上而下的助推,二者不可偏廢,這也正是戴誌康較之於其他傳統文化推廣者的獨特優勢所在。
事實上,“文化重建”與“書院複興”,是近年來被反複熱炒的話題,然而,遍地開花的國學班和書院,雖然讓這場“複興中華文明”的運動看似轟轟烈烈,卻也深陷於商業運作/權力尋租的種種質疑聲中。在此背景下,借由觀察戴誌康與無極書院圍繞“中國方”的易學文化實踐,或可重新理解當代中國“文化重建”所麵臨的關鍵問題;無極書院和“中國方”理論是如何因應這些問題的?進而言之,中國人寄望於通過接續中華道統來開辟出一條未來中國文化發展的道路,身處這一曆史潮流中,戴誌康與無極書院的“易文化”傳播實踐又具有怎樣的意義?
什麼是傳統?
當下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節點,當中華文明再次麵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時,圍繞“重建傳統”的思想命題,在當下中國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
但問題是,當代中國的思想界正處於一種多元和分裂的狀態中。“傳統”雖然被不同派別都樹立為旗幟,但在各家各派紛紛對“傳統”進行附會的同時,“傳統”也越發成了一個空泛的詞彙——看似無所不包,實則不知所指,這也為傳統文化外衣下的沉渣泛起創造了條件。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無極書院圍繞“中國方”的易學理論建構,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解釋“傳統”的問題。“中國方”的踐行者們對此有自己獨到的一套理解。在無極書院執行院長李定看來,當前“國學複興”的最大問題,是在於操作者視野偏於狹窄,被複興的往往隻是人文點綴性的國學,而作為中華文化精神要義的中國傳統,其思維體係的創造性往往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戴誌康對此有更為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近代以來,受西方線性時間觀的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經曆了從“全息式思維”向“平麵式思維”的重大轉變。在某種程度上,這導致了現代中國社會麵臨的代際倫理危機、社會治理惡化等一係列問題。有鑒於此,戴誌康指出,中華文明的複興需要現代中國人拋棄西方的“平麵式思維”,回歸到“中國方”這套“全息式”的思維模式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