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俗常生活發掘幸福人生及其意義(1 / 3)

從俗常生活發掘幸福人生及其意義

沙龍

作者:劉樂藝

2010年秋末,我在《地火》第3期上讀了荊淑英的頭題中篇小說《宿將袁浩東》,感覺作品氣勢磅礴而不乏婉轉柔麗、創新超越而又內斂著縱向傳承,尤其是在石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突破了某種思維定勢,使主人公袁浩東集創業者、改革者、建設者氣質於一身,充盈豐滿,清新傳神,填補了長時間以來大型國企領導幹部形象的缺位現象,具有文學與精神上的引領價值。還有它的文本,將小說、新聞、議論等語種彙於一體,這在當前石油文學創作中還是比較少見的。加上以前對荊淑英的某些印象,我認為這是一位比較優秀的小說家,於是欣然提筆,針對這部作品寫了一篇題為《創建和諧與發展的智慧博弈》的讀後感,不到2000字,發給了《中國石油報》周末版,想快點向讀者推薦一下。後來想,最好還是與作者通個氣吧,但苦於不知道荊淑英的聯絡方式,便將短文發到《地火》編輯安琪老師的郵箱裏,拜托轉給荊淑英。而《地火》卻在第4期將它發了出來。幾個月後,突然接到荊淑英的電話,感謝我對其作品的關注,我們就這樣算是認識了。2012年春節剛過,我欣喜地收到了荊淑英新出版的散文集《心靈風景》,洋洋灑灑34萬餘字,以“感悟的心得”“領略的風情”“目睹的景象”“品茗的親情”“流過的歲月”“親曆的征程”六個部分呈現,版式大氣,裝幀精美,內容厚重。趁著節日的喜氣,聞著飄浮的書香,我分享了她這份收獲與愉悅,心靈好似受到一次美好風光的浸染與陶醉。

荊淑英對文學創作很執著,自1984年開始文學創作以來,先後在《地火》《中國作家》《中華散文》《長城》《報告文學》《河北文學》《海燕》等刊物發表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說、散文和報告文學,有多篇作品入選《作家文摘》《讀者》等知名報刊及各種選本,並多次獲省部級以上文學獎,是石油界為數不多的具有成就且堅持創作的女作家之一。我能為結識這樣一位不僅能寫小說而且擅長散文的文友而高興。

讀點精美的散文,往往能從中獲得心靈的慰藉與寧靜,這是我的人生經驗。因為讓人喜歡的散文,書寫的總會是俗常的生活,其閱曆是真實的、思想是真誠的、情感是真摯的,就像朋友間的傾訴,是從心底流出來的。荊淑英的散文,讓人感到貼心、清爽、溫暖、靚麗,恰如《心靈風景》封麵所示,“人生起伏,命運跌宕,歲月留痕,唯心靈的風景獨好”;字裏行間,無論是樸實無華的心靈宣響,還是生命“綠意”的執著“尋拾”,或者友情親情的真誠“品茗”,抑或是“凡夫俗見”的智性表達,均是荊淑英“流過的歲月”中“目睹的景象”或“親曆的征程”累積起來的所感、所悟、所思,推心置腹地向人們進行細語般的坦露與交流。無形之中,使你潛移默化於她那些對俗常生活的發掘與隨想之中,而引發心靈陣陣萌動,與她一同感受生活中那種普通的、細小的各種甜蜜與幸福,或許還有絲絲縷縷的感傷與思索,咀嚼出生活的味道,體會出人生的意義。可以說,荊淑英是以小說家的敏銳捕捉與散文家的情感抒發,從俗常生活中來發現發掘普通人的幸福人生、靚麗人生、寶貴人生的,激發人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人生,勇敢前行,創造人生。這樣,就使這部書擁有了非同一般的價值與意義。

下麵,從幾個側麵談談對《心靈風景》散文集的點滴印象。

站在俗常視角感悟人生。書中60餘篇文章,不說自己事業如何成功、文學創作怎樣甘辛,即使偶爾涉及,也隻是一筆帶過,絕大多數文字,都是以平常人的眼光觀察人生,以平常人的口吻敘述生活,好像作者所有的耳聞目睹與親身經曆,是我們每個人都在麵對的或可能經曆過的,都是些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生活圖景,如家庭瑣事、骨肉親情、女人心事、生活境況、人際關係、社會景象……等等。或一鱗半爪、零零碎碎,卻點滴圓潤,清新悅目;或一件小事、一個片斷,卻蘊藏厚實,很有分量。《綠意尋拾》中上班族早上的匆忙緊張,家庭主婦的麵麵俱到,丈夫兒子的衣來伸手,通勤車上七嘴八舌,工作中各色人等的各種“累”,事業之外的個人追求,生命真如“一片青翠的綠葉”,在不知不覺中變淡了發黃了,著實讓人惶恐,到底怎樣存留生命的綠意呢?《不一樣的感覺》寫人們從平房遷居樓房後,不知不覺變得冷漠了,不僅“各走各的路,各入各家門”,即使鄰居吵架,同樓同單元同樓層的人大都不管不問,“坐岸觀火”,哪家有了喜事,“關起門來自己慶祝”,有了“悲傷難過事,也是閉門鎖戶自個歎氣”,大家習慣於“老死不相往來”,平房時代人與人互相信任、親如一家的情景不複存在了。這是怎樣的失落、“割裂”與摒棄呢,怎不叫人捫心自問、扼腕歎息?《追隨是福》卻是另一番景象,生命旅途中,父親追隨爺爺,母親追隨丈夫,兒輩追隨父輩,一代人又一代人你追我隨,這又是怎樣的和諧與幸福呢?而《怎樣才能不做孤單寂寞的雲》中,一個衣食無憂、職業不愁的女人行走在人流如蟻的大街上,心靈卻感到“寂寥”“空曠”,滿腹惆悵。現代社會,人到底怎麼了?而同學、同鄰、同事……這是怎樣的緣分,該如何珍惜與延續(《關於緣分》)?一個人的心情“在灰色的天際中,在陰霾的塵霧中”竟“像是沐浴著最溫暖的陽光”,這是怎樣的淡定,能做到嗎(《對陰霾天氣的竊喜與癡迷》)?等等這些,既是生活中的常態,也是人們心中難以排解的糾結。然而荊淑英在書中通過一番敘說,一番“感悟”,巧妙地啟迪讀者心智,引發人們思考。“隻要家人永遠相親相愛,相依相傍,不離不棄,又何懼那枚生命葉片的泛黃斑蝕”呢?人要積極地麵對人生,“有一份職業很重要,有一個溫馨的家很重要,有幾個知心朋友很重要”,即使再忙碌,“每天接打幾個電話是必要的,每月接待幾個朋友是必要的……每天發幾個郵件在網上聊聊是必要的”。擁有這種“重要”“必要”的凡俗生活,“這樣你才是生動豐盈的人,而不是天上寂寞孤單的雲”。人與人相處,一切都是緣,“你珍惜它,它就成全、維護你,你輕視它,它就無情地遺棄你……駐足在緣分的樹蔭下,幸福和快樂要多久長有多久長”,自然流出,娓娓道來,不虛套、不做作,明亮,柔和,給人淡定平和、安靜溫暖的感覺,能從中省悟出許多道理。原來,平平凡凡的人生也能如此“生動”,如此“豐盈”,這樣有味道,有意義。而且還不難做到,隻要想做,人人都能做得到。這就是荊淑英的散文,善於從俗常生活的點滴中發現生活情趣與快樂,這就是人生風景。一切都在源頭: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