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也需要師生互動

教學劄記

作者:馮興方

那天,學校迎接上級檢查,要求教師準備一節精品課,要體現當下的“建構式生態課堂”理念。正好學到了《石榴》一文第一課時,我把專用教室的實物投影儀搬到教室裏,想好好展示一下學生的寫字成果。結果沒抽到聽課。

我按照事先設計的思路開始授課。用謎語引出“石榴”,出示石榴圖片。“哇,石榴,太好吃了。”教室裏一片咂嘴聲。“是啊,石榴的味道美極了。我們也應該把課題‘石榴’二字寫好。”我板書課題,同學們伸出小手,書空“石榴”兩個字。

接著檢查預習情況,生字讀得還不錯。於是,把生字放回句子中讀——“熟透了的石榴高興地笑了,有的笑得咧開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滿滿的子兒。”同學們讀得還算流利,表情卻很僵硬。想到前不久,“江蘇教學新時空”裏播放的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的課例《我和祖父的園子》,於老師那富有感染力的示範朗讀,於是,我靈機一動,示範同學們讀出“笑”的表情。同學們看到我讀得誇張的表情,都哈哈大笑起來。再讓學生讀,剛才花一般綻放的笑臉又繃緊了。在平時的授課中,自我感覺朗讀能力弱,我從不範讀。現在,乍一示範,學生還不能適應,反而覺得老師的表情怪怪的。我猛然覺得,此時的我,必須先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學生,才能讓學生“潛心會文”,親近文本,從而深入文本。於是,我一遍又一遍地進行範讀,學生的笑聲漸漸小了,轉而開始模仿,表情也慢慢豐富起來。“笑”,飛回到了同學們的臉上!同學們眉飛色舞,每張小臉似乎也成了那“熟透了的石榴”。我又鼓勵同學們用“動作語言”讀下一句——“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開綠黃色的葉子朝外張望,向人們報告著成熟的喜訊。”試讀後,我讓學生上台朗讀,同學們除了稍有羞澀、放不開外,也能用手勢語言進行朗讀。趁著學生“讀興未盡”,我又要求帶著問題讀整篇課文——題目是《石榴》,課文寫了石榴的什麼呢?不一會兒,小手如林。

臨到指導學生寫字,隻有5分鍾了。看著還沒用上的投影儀,我指著它自嘲道:“同學們,這麼個好設備沒用上,太可惜了。”我來了個帶長音的“哎!”。

“老師,以前沒見過這個。”

“老師,那是做什麼用的?”

看著同學們好奇的神情,我想“投影儀”也應該起點作用了。

“同學們,這是實物投影儀。把寫好的字朝上麵一放,我們就能在屏幕上欣賞字了。”

“哎,太可惜了。”班級裏寫字最漂亮的金豔枝歎息道,“就怪時間不夠用。”同學們受金豔枝的感染,也都搖頭歎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