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閱讀審美與教材解讀的關係
我們發現很多老師把閱讀教學作為一個“公式化”的事情,長期形成“三步驟”固化操作:過基礎認讀關,認讀生字——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尋找幾個訓練點進行訓練——美讀課文。這樣公式化的教學組織方式,難免會造成學生對閱讀教學興趣的喪失。對現狀進行反思後,我們把著眼點放在了“閱讀審美”與“教材解讀”關係的研究上。
教材中一篇篇課文,就是一篇篇多姿多彩的文學作品,類型多樣,內容豐富。從審美角度來看,寫人記事的文章,或者讓人感動,或者讓人欽佩,或者催人淚下,或者令人奮發向上;說理性文章,可以讓同學們學到縝密的邏輯性思維,受到某種道德或智慧上的啟迪;說明性文章,可以學到說明的方法,增加對大自然、對世界的探索興趣……這些文章,都給學生或從心靈上,或從智慧上以啟迪、熏陶和感染。由此,我們思考:在閱讀教學中,將文學的審美價值與閱讀教學的教學訓練和教學設計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的同時,又能感受到文學作品審美帶來的啟發,被它深深地吸引。為此,我們在文本閱讀審美中提練出“四個化”的教材解讀策略。
1. 文本閱讀審美深厚化。以《維生素C的故事》為例,進行深入解讀後,會浮現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要給維生素C的發明者頒獎的話,你會頒給誰?”細讀文本就會發現:那群病重的船員為不拖累大家,而請求把他們放到荒島上,所體現的奉獻犧牲精神;哥倫布“一回到意大利,就把這些船員起死回生的奇跡講給醫生聽,”所體現的科學家的敏銳嗅覺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後來經過研究,人們發現……”所體現人類的永不停止的研究探索精神……這樣,我們就強烈的感受到,文章其實是要表達的是:任何一項偉大的人類文明的創造,絕不僅僅是個體的功勞,而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人類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這樣的解讀後,學生對文本的認讀就有了一定的厚度,深深感受到文字的溫度。建立於這樣的閱讀審美下的課文的閱讀,絕不僅僅是文本語義的撮取,更是一種文化、文明的滋養,對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探究興趣起到很好的作用。
2. 文本閱讀審美生活化。以《掌聲》為例,在一般的閱讀後,會理解掌聲僅僅是外圍的情感觸動。其實,抓住文本中關於掌聲的描寫、掌聲變化以及背後的內涵,就可以理解到,這裏的掌聲是一種愛的藝術,其具有豐富感人的內涵:是一種鼓勵,是一種包容,是一種成全……是心與心的交融,是心與心的溫暖。在生活中讓學生們去思考、去踐行這樣的人與人相處的藝術,這樣的愛才是催人淚下的愛。
3. 文本閱讀審美生命化。以《梅蘭芳》為例,我們可以抓文中“師傅”一詞的理解,讓學生理解梅蘭芳從小酷愛京劇藝術,然而卻被“師傅”這樣的專業權威否定為“不是唱戲的料”,深切體會到梅蘭芳內心那份打擊、挫折、絕望,從而受到梅蘭芳那種麵對挫折不言放棄,勤學苦練,不止追求的情感所激勵,文本主人翁那份“愈挫愈勇”的精神將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沃土。
4. 文本閱讀審美背景化。教學《漁歌子》中,我們抓住“常記溪亭日暮”一句中的“常記”一詞,引導學生討論、探究這首詞在曆史上究竟是“常記”還是“嚐記”之爭,從詩人李清照的人生曆程,詩歌創作背景去解讀,就會有一種全新的認識。對於詩人的情懷理解,對於文學承載精神,有了較深刻的理解。
(作者單位:廣西柳州市教科所、廣西柳州市公園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