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從安恩在集市上的表現看安恩的孤獨
安恩到達集市後的表現主要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剛剛來集市,沒有人搭理她的時候;一個部分是有人來跟她買奶牛的時候。
首先是安恩剛剛到達集市後的表現。作者這樣寫道:“她牽著那頭孤獨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邊,也許是太靦腆羞怯,也許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這裏有一組矛盾讓讀者一下子無法理解,一個是“悄悄地站在一邊”,一個是“故意吸引更多人的注意”。這兩者其實不是同一個層麵上的對象,前者是動作和神態,後者是心理。為什麼會有這種矛盾呢?我們隻有做這樣的理解:安恩生性靦腆害羞,又沒有見過世麵,所以是“悄悄地站在一邊”,但她的內心深處又是非常渴望能夠有人來關注她,來和她交流的。這可以說明她內心的孤獨,有和別人交流的心理需求。再來看看在文章的第1自然段裏寫安恩的時候還寫道:“豎起耳朵”“凝神傾聽”“不時抬頭看看”“曬著太陽”“打著毛襪”“旁若無人”“安閑得很”。從這些詞語可以看出,她來到集市以後和奶牛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她喜歡這裏的熱鬧,享受這裏嘈雜的環境。
其次是有很多人想要買安恩奶牛時安恩的表現。這一個部分作者重點強調的是安恩“不賣”奶牛。很多老師認為安恩之所以不賣奶牛是安恩內心的善良和仁慈,或者是對動物的關心。我想問一下的是,安恩不賣這一頭奶牛,怎麼就能看出她對所有動物的關心理解和仁慈了呢?筆者的理解是安恩不賣這頭奶牛,隻能說明她對這頭奶牛有著深厚的感情,舍不得。為什麼舍不得呢?文中也寫到了“在這頭奶牛還是條小牛犢的時候,就是她的了”。這麼深厚的感情怎麼舍得呢?這麼深的感情顯然已經是相伴相隨、相依為命了。另外,還有幾個不太好理解的地方,筆者在其他的類似探討本文主題的文章中均未發現涉及。第一處是在安恩拒絕第一個買牛人後,“像是為了表示謙恭,她一隻手把毛衣針撂下,使勁地把鼻孔擦個不停”;第二處是她拒絕第三個買牛人後,“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第三處是“要是同他多說上幾句話能夠消消他的氣的話,那就不妨多同他閑聊會兒”。這三處看似無法理解的內容,如果從安恩害怕孤獨,希望和別人交流這個角度來看,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其實,文學作品最大的魅力在於作者把一個思想的密碼藏於文章的字裏行間,讓我們在咀嚼的過程中慢慢發現和生成。雖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是筆者認為,對文本的解讀還是不能偏離最基本的語言文字而憑空捏造,如果這樣,文本解讀的魅力就蕩然無存了。因此,我們在讀安恩這個形象的時候,一定要結合文本中的具體語言文字來還原生成。另外,從創作主體作者角度來看,約翰尼斯·延森出生於丹麥日德蘭半島西岸的西瑪蘭,西瑪蘭教育了延森對時空的強烈感受,使他關注人類曆史和命運。這樣看,他關注人物,關注人物的命運,這正是作者的寫作動機和目的所在。
(作者單位:如東縣袁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