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孤獨的是安恩

備課天地

作者:繆誌峰

《安恩和奶牛》這篇文章選自於《希默蘭的故事》,它的作者是丹麥作家約翰尼斯·延森,本文被蘇教版初中教材編入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個單元。有很多老師在一些雜誌上撰文,談到安恩是一位清貧而富有仁愛之心的老奶奶,文章表達了作者的敬重之情。然而,筆者認為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是“真正孤獨的是安恩”,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看出來。

一、 文中的奶牛並不孤獨

這是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一些老師認為,奶牛是孤獨的,而安恩能充分理解奶牛的孤獨,並且試圖用自己獨有的方式來幫助奶牛尋找心靈的安慰。所以得出作者想要表現的安恩是一個善良的人,安恩是一個懂得“天地與我共生,萬物和我為一”思想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解讀是罩上了“文以載道”思想的影子,老師都是在試圖利用文章來對學生進行說教,無非是要學生“做一個善良的人”,“尊重和保護自然”之類。另一種解讀認為“安恩也是孤獨的”,雖然已經開始關注到了人性本身,然而這個結論實際上也是建立在奶牛是孤獨的基礎之上的,這樣對理解作者的表達還不夠淋漓盡致。

為什麼認為奶牛是孤獨的呢?這個理由大概是來自於文中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安恩所說的那句:“這頭奶牛太孤單了!”接下來,安恩還闡述了她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是安恩講的話,並不是奶牛自己所說。有人會說“奶牛又不會講話”。問題就在這裏啊,這句話最多能說明根據安恩對奶牛情感的推測,認為奶牛是孤獨的。

那麼,奶牛到底孤獨不孤獨呢?這個問題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去問問奶牛。文中寫到奶牛神情和動作的隻有一句話:“那頭奶牛依偎在她的身邊,頭蹭著她的肘部,神情厭煩,腿腳僵硬地站在那裏,翕動著嘴唇不斷地反芻。”這句話裏暗藏著玄機,奶牛“依偎”著安恩,並且用頭親昵地“蹭”著安恩。看來奶牛來集市並沒有去找同伴的意思,它始終是把安恩當作它的伴兒的,從文章的內容可以看到,這頭奶牛從小到老都有安恩的陪伴,看來它並不孤獨。文中說奶牛來到集市以後“神情厭煩”“腿腳僵硬”“翕動著嘴唇不斷地反芻”,這些詞語分明寫出了奶牛的厭煩,看來奶牛是厭煩來到集市的。假如我們把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建立在“奶牛是孤獨的”的基礎之上的話,文章中的這句話又該作何解釋呢?

二、 從安恩來集市的目的看安恩的孤獨

這是其次要解決的問題。“奶牛是不孤獨的”,這一點也許是安恩並不能理解的。在安恩看來“我的小村莊就隻有這麼一頭奶牛,它又沒法同別的牲口在一起”,因此奶牛一定是孤獨的,這裏最關鍵的語言密碼是“沒法同別的牲口在一起”,這是安恩判斷奶牛孤獨的重要依據,也是安恩帶奶牛來集市的直接目的。

從表麵上看,這是為奶牛著想的,是帶奶牛來“跟同類聚聚,散散心”的,而安恩的這種想法、她的這個直接目的又會對奶牛帶來怎樣的影響呢?我們來看一看,安恩帶奶牛來的地方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是一個牲口交易市場。如果奶牛也會講話的話,它怎麼願意來這個地方呢?這裏也許是牲畜母子分離的地方,也許又是牲畜和主人的灑淚道別的地方,甚至於還有牲畜被當場殺害等等,我們為奶牛想一想,它即使是想要找朋友,會開心愉快地待在這個地方嗎?結論當然是不願意。而上文中筆者對奶牛在集市上的表現的分析正好佐證了這一點。

人們常說“言為心聲”,是否也可以把“它又沒法同別的牲口在一起”這句話,當作是安恩的心聲呢?也就是說,雖然她有奶牛為伴,但她畢竟不能和奶牛做深入的情感交流,她需要有一個人關心她、安慰她。所以,她來集市其發自於性靈深處的目的應該是,她自己想要找到同類並且和他們“聚聚,散散心”。

筆者試圖找到可以證明自己推論的依據。在文章的第1自然段中,作者花了大量的文字來描寫安恩的穿著,寫到了她的上衣、裙子、披肩、頭巾和木屐,很多點評的文章中認為,這裏作者著力寫了安恩的貧窮,把這一個部分當成是作者用來反襯安恩善良的。其實不然,這裏雖然寫到了安恩的貧窮,但更多的是為了突出安恩的社會地位。從她的穿著打扮來看,她應該是一個又老又瘦又窮而且非常土氣的鄉下老太太,這個概括才兼顧到了作者描寫的方方麵麵,如果隻說一個貧窮那就隻是看到了其中的一個方麵。人總是非常現實的,作家試圖從人性的角度來展示安恩的心靈。這樣一個老太太會有很多人關注她嗎?不會有很多,甚至於沒有。這個結論在後麵也得到了證實,因為那些人之所以來和安恩講話,並不是因為安恩本身的原因,而是因為她身旁的奶牛。設想一下,假如她的身旁沒有這頭奶牛,安恩站在這裏會有人理睬嗎?另一方麵,這裏的穿著描寫,還可以清楚地看出安恩為了來這趟集市,在家裏做了精心的準備:換上了幹幹淨淨的衣服,找出了多年不戴的頭巾(看出她多年不來集市了),還把那雙舊得不能再舊的木屐擦得鋥亮。作者隻是做了如實的描寫,然而,我們卻可以讀出安恩在做這一番精心準備時的激動和興奮。這裏的激動和興奮的根源才是她要來集市的真正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