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閱讀,練就一雙語文的慧眼(2 / 3)

師:如果大自然的奇觀還不足以讓我們領會“滴水穿石”的精神,那麼,課文的第3自然段又給我們舉了三個成功者的事例。自已讀一讀這三個事例,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生:他們都是一直在努力著,不斷地克服了困難。

生:他們都具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師:的確,他們都是靠著這種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戰勝了困難,取得了成功,都是緊緊圍繞“滴水穿石”的啟示來舉例說明的。還有什麼發現嗎?

生:他們的職業不同有的是畫家,有的是醫生,有的是發明家。

生:他們的目標不同,李時珍是寫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愛迪生發明了很多東西,齊白石是要讓自己的繪畫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師:雖然他們的職業不同,目標不同,但都是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生:他們是不同時代的人。李時珍是古代的,愛迪生是近代的,齊白石是現代的。

生:他們有的是中國的,有的是外國的。

師:你們的發現都很了不起。同學們,李時珍出生在醫學世家,爸爸和爺爺都是醫生;愛迪生隻上了三個月的學,後來一直都是靠自學;而齊白石則是在快五十歲的時候才專攻繪畫的。

生:我發現他們三個人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但是最終都取得了非常偉大的成就。

師:是的,他們的起點不同。作者列舉了古今中外、三個行業的成功者的事例,就是為了告訴我們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有這種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這也是說理性文章列舉事例的一大特點——選取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事例。

【點評】教者隻用了“自已讀一讀這三個事例,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樣的問題,就開啟了學生的思維,自然而巧妙地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探尋、發現文本的秘妙,快樂地分享自己的收獲。如此教學,簡約靈動,給人的啟迪是——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激活,就會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就會演繹出精彩的課堂。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奧秘就在於:一是要有極具開放性的問題;二是要給以學生自由探究的時空;三是要讓學生體會到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快樂。

師:誰來讀一讀描寫李時珍的語句,大家仔細聽,認真想,這段話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了什麼?

生:先寫了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從小立誌學醫;接著寫他翻山越嶺,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最後寫他終於寫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

師:你的表達很有條理,如果能夠再簡潔一點,就更好了,誰願意再來試試看?

生:先寫了李時珍從小立誌學醫,接著寫他二十幾年不懈努力,最後寫他終於寫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出示:立誌學醫——不懈努力——寫成巨著)

師:同學們概括得非常好。請同學們拿起筆,自學後麵兩個事例,提煉事例中的關鍵詞或尋找文中詞語來概括事例內容,揣摩遣詞造句的獨特之處。

生:我對愛迪生故事的概括是:迷戀電學、孜孜不倦、千項發明。

師:你提煉了文中的關鍵詞,概括得準確、精煉。

(出示:愛迪生迷戀電學 孜孜不倦 千項發明)

生:我的概括前麵兩個跟他是一樣的,第三個我寫的是“發明大王”。

師:你沒有用文中的詞語,而是用上了課外積累的詞語,同樣概括出了愛迪生一生偉大的成就。很好!

生:我對齊白石的故事是這樣概括的:揮毫作畫、堅持不懈、爐火純青。

師:老師跟你想的一樣,我們真是心有靈犀啊!(出示PPT:齊白石揮毫作畫 堅持不懈 爐火純青)

【點評】從課文中提取關鍵詞語來概括事例內容,也是學生應練就的一項“童子功”。這裏,為了培育學生的這項“童子功”,教者采用了扶放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親曆語文實踐的過程。對於李時珍的事例,教者扶得比較多,學生在教師的幫扶之下,讀文思考,嚐試概括,一步一步地逼近目標,獲得了一種語文實踐的經驗。而對於愛迪生和齊白石這兩個事例,教者則大膽放手,讓學生憑借已經獲得的語文實踐經驗去閱讀,去思考,去提煉。如此教學,先扶後放,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乎兒童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

四、 比較寫法,遷移運用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四年級學習的《李時珍夜宿古寺》這篇課文嗎?回憶一下,想想這兩篇課文對李時珍的描寫有什麼不同?(出示兩篇文章)

生:《李時珍夜宿古寺》寫得比較具體詳細,而這篇課

專家看課

文是比較簡略地介紹了李時珍的故事。

生:《李時珍夜宿古寺》中有很多對他的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而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中卻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