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生寫道:“7月6日,上午8時45分21秒,停電了。爸爸媽媽上班後,我實在熱得不行,隻能百無聊賴地趴在地上,聽著窗外的蟬鳴。我發現,每過36秒,它們會休息12秒,然後接著唱,這是一個奇妙的發現。”這段話將小作者在停電之後的心情,描寫得十分真實,並且在如此的“百無聊賴”之中,他居然還能發現一件“奇妙”的事情,視角可謂獨特之至。
另一位學生這樣寫道:“無意間想起要吹泡泡,就找來一隻水杯,裝上點水,倒入一些洗潔精,用吸管攪勻,對著窗外吹了起來。輕輕吹一口氣,泡泡就從吸管口迫不及待地飛了出來,就像一個個可愛的小精靈,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七彩的顏色。泡泡在空中飛著,樓下的小孩子看到了,快樂的追逐著,那種快樂純粹得令人羨慕。我還能再擁有這純粹的快樂嗎?”這段文字將小作者的心跡袒露無遺,想要和小朋友一樣擁有純粹的快樂而不得,淡淡的感傷躍然紙上。
通過寫心情日記,學生的心弦被撥動了,心靈之窗由此打開,真摯的情感如火山岩漿一般噴發出來。此時,教師可以用批改、點評等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較為穩定的情感素質,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並有意識地用豐富的感情去喚起、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長此以往,情感的積累會逐漸加深,慢慢沉澱下來,外化在學生的作文中。
四、 以豐富生活之美,開啟學生真情
學生在生活中情感蓄積越豐富,作文的契機就越多,也越有可能寫出具有一定情感深度和感染力度的作文。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他們的生活,學會如何在生活中積累提煉具有生活熱情和生命激情的素材,用生活的美,激發學生胸中真摯的情感。
1. 感恩父母,咀嚼親情。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對父母的付出隻知一味地接受和索取,不知感恩和回報。針對這種情況,“三八”婦女節時,我出了這樣一個題目“我為媽媽……”。要求學生回家為媽媽做一件事,然後完成文章。一位學生的題目是《我為媽媽拔白頭發》:“我很快就找到了一根,然後拔掉。拔著拔著,我覺得每一根白發都訴說了媽媽的辛苦故事:這一根是媽媽養育我長大;這一根是工作的艱辛;這一根是長期操勞家務的結果……不知不覺,我已經拔了好多根了,我看見還有幾根,但我沒有拔,因為我想讓它們時常提醒我,我有一個好媽媽,我應該孝順她。”小作者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語言雖然樸實,但細致的體驗和真摯的情感令人感動不已。
2. 感受自然,錘煉詩情。大自然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入自然,在美麗的大自然中進行情感教育。花的芳香,鳥的鳴叫,四季的輪回,都能讓學生產生美的體驗,使他們產生創作的衝動。此時,教師稍加點撥,引導學生追尋動情點,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掀起心底的波瀾,寫出極好的文章。一次秋遊中,一位學生看到落花,寫道:“花開固然美麗,花落更具意義。用心聆聽花落的聲音,感受花落的意義。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片一片灑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為生命留下最美好的東西。”另一位同學看到了美麗的秋色,寫道:“可能秋季在大家眼裏隻提供了涼爽,可在我眼中,卻有一絲華貴,一絲落魄,一絲美麗,一絲淒涼。”同樣的景色,在不同學生的眼裏有著不同的情感體驗,迸發出不同的文字,卻一樣的充滿詩情畫意,一樣的情意盎然。
3. 感悟社會,體味人生。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社會,有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但我們的學生因為年齡原因,在很多情況下總會感到思想空乏,情感蒼白,筆端艱澀。作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學會觀察社會生活,正確認識社會生活,創設情境,教會學生多角度、多層麵地充分體驗生活的樂趣,得到充實而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文章。
情感在作文中培養,作文在情感中升華。在作文教學中,隻要我們能夠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盡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豐富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其情感的積澱,讓學生真正喜歡作文,從而達到積重於內而後能發於外,直至流之於筆端的良好效果,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優秀之作。
(作者單位: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