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問在興趣處。教師要抓住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點提問,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設計問題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提問,盡量發掘他們的興趣點,激發他們探究的樂趣。如:學生在學《石榴》一文時,可引導學生思考,石榴花又不是人,課文為什麼要寫石榴花開得“熱鬧”呢?通過討論,學生對課文采用的擬人的寫作手法就有了深刻的感悟。
三、 精心引導學生,學會提出疑問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敢問”“會問”善於“發問”。學生自己經過深思後,提出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才是最有價值的。
1. 營造氛圍,使學生有“疑”敢“問”。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宰課堂,師講生聽,師問生答,課堂氣氛沉悶壓抑,以致學生心存顧慮,有話不敢說,有問題不敢提。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從民主、尊重出發,還課堂給學生,還問題給學生,營造質疑氛圍,使學生敢想敢問。
和諧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激發學生質疑的勇氣。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出錯誤是學生的權利”觀念,用真誠的微笑、信任的目光、熱情的語言,營造民主、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告訴學生有問題比沒問題好,提錯了比不提好,給學生以“心理安全”,消除學生擔心出錯的恐懼、焦慮心理。同時,教師要設法從空間和心理上“零距離”接近學生,做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密切師生關係,使學生敢於自由提問。
2. 授之以漁,使學生有“疑”善“問”。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學會是前題,而讓學生會學才是目的。我們要讓學生想問、敢問、好問,但更應該讓他們會問。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習,會問才是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標誌。
3. 持之以恒,使學生有“疑”好“問”。要想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就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把這項工作貫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使學生養成“質疑問難”的好習慣。通過不斷的實踐、訓練,讓學生能自己學會提出問題、學會質疑,形成主動學習的氛圍。
(作者單位:鹽城市潘黃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