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傻”問題,在比較中幫助學生對漢字重疊作用的理解。麵對學生的“傻”問題,於老師沒有嘲笑,而是用微笑感謝學生參與,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心。老師一個燦爛的微笑都會增添他們的自信,讓他們敢於質疑,敢於爭論。從而讓個性化的思維有了張揚的空間。在這種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容易誘發創新思維,產生新異見解,充分發揮創造性,這樣的課堂就會充滿生成性。
三、 及時甄別隨意生成,讓教學任務在教師主導、引領中完成
我們的課堂麵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一個個極具個性化的頭腦,教學是一次次思維的碰撞,好的課堂應該是靈動的,是富有機智和充滿變數的,教師要用睿智的眼光去捕捉學生那“曇花一現”的思維火花,在最短的時間內判斷出生成的動態資源是否偏離了教學目標?是否真有價值?這種價值體現在學生能否普遍從這一動態生成資源中獲得三維目標的提升?對課堂上的一些隨意生成,教師要快速反應,接住學生不經意間冒出來的“怪”問題,迸出來的“怪”想法,想出對策,是組織討論?是一兩句話巧妙點撥?還是順著學生的思路“再生枝節”,繼續將課堂引向深入?隻有隨機應變、因
勢利導,才能應付自如,促進精彩生成,進而完成教學任務。
一位老師執教《生命橋》一課,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品讀斑羚飛渡那一莊嚴而神聖的場麵後,說說自己的感受。有學生說老羚羊麵對死亡,毫不畏懼;有學生說老羚羊舍己為人,令人佩服;也有學生說老羚羊用自己的身體,為年輕羚羊搭起生命的橋,可驚可歎。可有一學生卻說:“我不同意他們的說法,年輕羚羊忘恩負義,以老羚羊的死亡換取自己的新生。”此時,教室裏一片嘩然。這種想法很純真,學生在感受到老羚羊的甘為人梯、從容赴死的大無畏氣概的同時,也為它們的犧牲而深深惋惜,他們多麼希望悲劇能夠避免,這種見解正是學生美好而善良願望的表現,但我們能這麼評價年輕羚羊嗎?很顯然,這與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價值觀相悖。這位很有經驗的老師對課堂上的這一隨意生成,快速反應,接住學生不經意間冒出來的問題,想出了對策,組織學生討論“假如年輕羚羊不‘忘恩負義’,拒絕老羚羊的犧牲,後果會如何?”許多學生認為,麵對生存環境的險惡,為了種族的生存、繁衍,動物經常會做出這種犧牲,而幸存者則背負著更多同類的期望和使命,它們必須頑強地生活。原先那位不同意大家說法的學生站起來陳述了自己的觀點:生活還將繼續,活下來也是一種責任。此時教室裏掌聲四起……
學生的錯誤也是一種教學資源。課堂上,學生限於自己的知識水平,在思考的過程中出現一些錯誤的想法是正常的,但教師不能聽之任之,而要及時甄別,因勢利導,引出正確的想法,幫助學生走出文本解讀的誤區,讓教學任務在教師主導、引領中完成。
(作者單位:鹽城市濱海縣永寧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