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刪繁就簡,簡出語文好味來(2 / 2)

生1:納蘭性德,既然你這麼思念家鄉,為什麼還要去從軍呢?

生2:納蘭性德,你快點回家吧,納蘭性德,你為什麼不回家呢?

師:同學們,你們都問過了,是吧?你們可曾知道,這些問題,納蘭性德也問過自己,就在征途上,納蘭性德還寫了一首詞,題目叫《菩薩蠻》,其中有這樣兩句詞,就是納蘭性德問自己的。(課件呈現兩句詞)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問得好,同學們,請你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外,還會有誰要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1:還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師:對,你就是納蘭性德的妻子,你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1:問夫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妻子問丈夫,那個“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1:問“夫“。

師:對!你再來問一問。長亭外,楊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別的路上,問納蘭性德——

生1:問夫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好一個深情的妻子啊!誰還會問納蘭性德?

生2:納蘭性德的兒子。

師:你現在就是納蘭性德的兒子。長亭外,芳草萋萋,兒子拉著父親的手問——

生2:(朗讀)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生3:還有他的父親。

師:你就是他的父親了。長亭外,秋風瑟瑟,白發蒼蒼的老人問納蘭性德——

生3:(朗讀)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老父來日不多了,不知還能見兒幾麵啊!還有誰也會問納蘭性德?

生4:還有他的哥哥。

師:雖然納蘭性德沒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暫且做他的哥哥。長亭外,雨雪霏霏,兄長遞上一杯酒,問道——

生4:(朗讀)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是啊,同學們,許許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愛妻,他的嬌兒,他的兄長,還有他的朋友,都在問納蘭性德。我們再一起問一問納蘭性德吧——

生:(齊讀)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這個課例中,教者在引導學生讀通、讀懂全詞,理解到詞人“身”“心”分離之後,學生很自然地便在腦海中冒出了諸如:“為什麼不回家,而要去打仗,為什麼去打仗了,而又牽腸掛肚思念故鄉”等等一連串問題。就在學生的思緒受到這強烈的衝擊的時候,教師用簡潔的語言巧妙拓展誦讀內容,呈現了納蘭性德在征途上寫的一首題為《菩薩蠻》中的兩句話,“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短短的十四個字,淺顯明白,但正是詞人在征途中真實的心聲流露,顯得極具震撼力,道出了學生“口欲言而不能言”,再通過教師巧妙地設計對話,讓學生讀透詞心,自然而然地實現了與詞人的視域融合,課堂教學也因之呈現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這樣的課,有回味、有遐想,餘音繞梁,課盡而意未盡。這樣的課,線條明朗、清晰,從頭到尾,如一泓山泉,潺潺流淌。語文課就這麼簡單。

“刪繁就簡”的語文課是有深度的課堂,是有語文味的課堂。隻要我們能有效把握本味語文課堂的脈搏,簡化了又有何妨?簡出語文好味來不是更好?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縣馬鞍鎮山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