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歲月無垠亦當歌(1 / 1)

島上

文/王怡

山溝溝裏的足球夢

2005年,一位年近七旬的足球教練來到海南,想在當地組建一支女子足球隊,這個人就是瓊中女子足球隊的主教練——穀中聲。穀中聲來自山西,從20世紀50年代起一直搞足球,90年代的時候就想組建女子足球隊,但是一直沒有很好的機會。

穀中聲發現在海南幹活的幾乎都是女性,海南女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海南黎族的女孩子,身體素質好,有耐力,有爆發力,非常適合成為足球運動員。在瓊中街上,隨處都能看見挑著扁擔、幹重活的女孩子,她們從小就幹重活,負重走山路。

穀中聲把他的得意門生肖山也召喚來了海南。兩人一起到瓊中各鄉鎮的小學裏去挑選隊員,起初從1000多名報名的女孩中挑選了300個人,感覺身體素質不錯的,就先進行試訓。“測試的項目主要是量身高、體重、腳跟腱、腳弓、立地跳遠、30米跑等項目。”肖山回憶說,在選苗子的時候,他最看重的並不是當時跑或者跳的成績,而是孩子的模仿能力,肢體的協調能力,以及對運動是否有激情。肖教練表示,他最喜歡那種“人來瘋”型的孩子,越是在人多的時候越有表現欲,越是有好的發揮,這樣的孩子在賽場上會有好的心理狀態,能打硬仗。

試訓一段時間之後再進行篩選和測試,從300人到100人,再到60人,最後確定22人。這22位小姑娘最終成為瓊中女足的首批成員,她們當中年齡最小的僅11歲,最大的也就15歲,瓊中女足在2006年2月15日舉行了成立儀式。穀中聲和肖山在瓊中中學借了一塊場地,就開始了足球教學。剛來時,操場上野草及膝,孩子們連基本的體育動作都不會,更別說踢球。於是穀中聲和肖山從最基礎的開始,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如何踢球。

走過最艱難困苦的前三年,2009年10月26日瓊中女子足球隊踏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趕赴河北涿州參加全國女足U16的錦標賽。經過三年苦訓的黎族姑娘們,沒有讓穀中聲和肖山失望,先是在全國U16女足錦標賽的熱身賽上保持不敗,接著又在小組賽上取得一勝兩平一負的戰績,淘汰河北和天津兩支強隊,成功出線。在三四名比賽時再次與東道主河北隊狹路相逢,在比分落後時上演逆轉,贏得了第三名的成績,至此瓊中女足姑娘們在涿州一戰成名。

這支球隊在短短的三年內取得全國U16女足錦標賽第三名,全國U18女足錦標賽第四名,用實力證明了她們在足球上擁有著天賦。作為由海南本土孕育出的唯一一支女子足球隊,一支由貧苦山區黎家孩子組成的球隊,目前已贏得了許多的鮮花與掌聲。

最艱難的時光

維持一支女足隊伍,每年最少要50萬元,還有後續培養的二隊、三隊,這麼龐大的經費,對本來已經是貧困縣的瓊中來說,就更難獲得財政經費撥款。

這支隊伍當初靠穀中聲東奔西走籌集來30萬元就拉開了序幕。瓊中女足自成立之日起,就定位為縣級女子業餘足球隊。

2008年肖山曾有解散球隊的念頭,四個月經費沒有及時到位,隊裏的夥食費全靠他個人墊支,經費的短缺讓這個曾為職業球員、習慣了高收入、高消費的教練感覺到力不從心。這支隊伍沒有標準球場,孩子們自己拔草、平場地;沒有經費,孩子們種菜、拾荒;請不起廚師,教練自己上灶台……最令人頭疼的還是球鞋。

瓊中雨水多,球鞋在雨水泥漿中一泡就開膠了,一踢就踢壞了,那時鞋都沒法踢球了,腳趾頭全都露出來了,有時兩個星期就能穿壞一雙。

“在最為困難的時期,隊員們甚至要靠撿破爛來補貼球隊開支。現在宿舍走欄邊還能看到幾台已經破舊廢棄的飲水機,這些飲水機就是隊員拾廢品換來的。”

“在廣東英德冬訓基地,南方的冬天陰冷無比,寒氣凍人,其他隊的隊員都有厚厚的保暖羽絨服穿,而我們的隊員連套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其他的人都忍不住問,你們海南人不怕冷嗎?後來肖教練到處找人拉讚助,籌集了5000元,給孩子每人買了一件羽絨背心。背心發下去給孩子們時,大家都幸福得跳了起來,迫不及待地穿上。”

“幾乎每個隊員身上都有大大小小的傷口,我們隊沒有隊醫,平時訓練中的小傷痛,都是自己采草藥敷傷口。”每當生活教練吳小麗回憶起當初的點點滴滴,這其中的無奈和辛酸,又再一次湧上心頭,這種煎熬,穀中聲和肖山感同身受。

隊伍剛組建之初,製度、管理各方麵不到位,以及其他的各種因素,走了三個資質非常好的隊員,這讓肖山至今深感遺憾。幸運的是,靠各方麵“化緣”拉來的讚助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救濟,女足的姑娘們挺過了隊裏最艱難的前三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