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海上吉普賽人(1 / 1)

島上

文/穆馬

七月的海南正值休漁期,平時忙碌的三亞河內鮮有想象中船來船往的景象,倒是不遠處三亞港內的幾艘遊艇在破浪出海,遊艇上的俊男靚女們沐浴著海風,悠閑地享受著自己的海上假期。夕陽的餘暉漸漸收攏,三亞河岸邊幾個小朋友追逐打鬧著,看見有人端著相機在拍照,爭相圍攏過來。一個七八歲的男孩讓攝影師為他拍照,然後把照片洗出來郵寄給他,攝影師尷尬的表情讓人哭笑不得。在連成排的漁船上,陸續有婦女上岸采購蔬菜,準備當天的晚飯,幾個男人圍攏在簡陋的船塢內,喝茶閑聊著,河上不時傳來幾聲犬吠……這就是閑暇時節裏疍民的生活場景。

船上人家

因為常年漂浮在海上,以船為家的疍民在浩淼的海麵上如同漂浮的雞蛋一樣,隨風漂流,遇堅而破,所以也常常被人們叫做“蛋家人”。我們從三亞漁業局了解到,目前海南南部的疍民除了極少部分仍然留在原居地謀生之外,大部分遷移至三亞港、紅沙港和新村港等地,居住在三亞的疍民人口數量雖然沒有明確的統計,但至少也有上萬人。一些富裕起來的疍民開始在陸地上置辦房產,嚐試新的生活,但更多的還是與海為伴,以漁為生。

按照通常的說法,疍民原本是在陸地居住的漢人,因為秦漢時期的迫害而被迫逃離到海上居住。最早的關於疍民生活的記載要見於南宋人周去非撰寫的《嶺外代答》:“以舟為室,視水為路,浮生江海者也。”存在曆史久遠的疍民如今被很多人類學家稱為“中國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而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這些漁船不禁讓人浮想聯翩,也許當年鄭和下西洋的線路,正是這些疍民的先祖們開拓出來的呢!

對於疍民而言,船是他們生活全部的載體。每隻小船長不過五六米,寬約一米二,因為每隻船一般隻住一家人,停靠時船船相連,所以也被稱為“連家船”。“連家船”的結構甚為精致:上麵有拱形的疍篷,用以遮蔽陽光和風雨;船側有一雙長槳,作為小船在水上劃行的工具;底部的船艙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麵的水艙用於裝載魚貨,後麵的空艙用來放置衣食雜物;甲板之上、疍篷之下,小船的中部則是蛋民日常起居的唯一室內空間;有時船艙外側也會派上用場,一側掛著燈籠,養著幾隻小雞或者貓狗,一側掛著無底的篾兜,為的是便於拉撒;船頭是比較神聖的地方,春節的時候要在船頭張貼吉利的字幅,以便祈求為新一年的生活帶來福氣;船尾則是放置爐灶的地方,主要用來煮飯和取暖。“這樣一隻小船的造價也要上萬塊。”一位正在河岸為疍民修補破損船隻的師傅告訴我們,而不遠處的水上阡陌交通裏,一艘大船的造價要在百萬以上,也隻能是有錢人才能造辦的起。

一個自豪的稱謂

每年的休漁期是疍民難得的閑暇時節,一艘艘船停泊在三亞港內,宛如一處水上村莊。兩排船之間專門辟有水道,以便這些海上居民串門或者外出。水道上不時有老者搖曳著雙槳,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在這片港灣內做起了擺渡生意。

因為經年累月出海養成的生活習慣,疍民的晚飯經常是在下午四點開始,全家人圍攏在船中就餐,沒有桌椅板凳,飯菜略顯單調,如同北方人吃麵,南方人喜米,這些海上人家的飲食自然就以海鮮為主。疍民很是熱情,對我們這些不速之客報以微笑,並招手示意我們一同就餐,因為采訪任務而婉拒了對方的邀請。

相對於在陸地生活的人,疍民的日常娛樂乏陳可新,男人們除了打漁平常就圍攏在一起喝茶聊天。“偶爾也到陸地上轉轉,但是不習慣,還是在海上自在。”一位在漁船上悠閑地抽著水煙的船主,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慢條斯理地告訴我們。在很早之前,疍民的子女們很少接受教育,孩子從生下來就待在漁船上,終老一生。隨著視野的逐步拓寬,這些漁家子女也開始讀書識字,平時打漁出海時孩子就寄宿在學校,有些人成年後逐漸脫離了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有些則繼續回到漁船上,傳承祖業。

疍民的小漁船一般停靠在岸邊的淺水地帶,往裏走就是成排的大船。他們有的來自附近的臨高、陵水等地,也有些從福建、廣東過來,但幾乎所有的人都異口同聲地宣稱自己是疍民。這多少讓我們有些驚詫,從語言、服飾等方麵看,他們與其它漁船上的人家別無二致,卻依然自豪地堅持這個稱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