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沒於明星咖啡館的還有一個傳奇人物——作家三毛。三毛的情感生活,除了耳熟能詳的荷西和舒凡,明星咖啡館竟然也有故事。一個率性的女子,在明星咖啡館結識了許多情投意合的文藝人士,也遇到了一位讓她動心的畫家,並很快就在咖啡館眾多友人的見證下確定了婚約,讓人完全沒有料到的是這位藝術氣質的畫家竟然是已婚人士。接下來的另外一次情感經曆,則是遇到了一位年長成熟的德裔男子,三毛以為他就是自己能夠托付終生的那個人,不料他卻突然心髒病發作去世。難以想象,三毛這般視情感為生命的女子,如何承受得住接連的這兩次意外。自殺未遂後,她再次選擇了出國,離開台灣的家人,離開熱愛的明星咖啡館,去往西班牙,也因此與荷西重逢而結婚,度過了她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明星咖啡館於三毛而言,是成長歲月的見證與轉折,對於熱愛三毛的讀者來說,這間咖啡館便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坐在老式木質的椅子上,便有足夠的空間暢想,想象昔日這裏的熱鬧,以及素衣長發的三毛會在哪一張桌前落座,喝一杯什麼口味的咖啡,與哪一位友人促膝長談。
關於明星咖啡館裏的文人故事實在述說不盡,而我所記述的,隻是漫長歲月裏個人於瞬間的感觸和暢想。其時陳映真也是明星咖啡館的常客,《文學季刊》創辦人經常在那裏聚會。白先勇先生提及與他在大學時代便已熟識,在明星咖啡館也時常碰麵,床頭擺放著他的一本小說曾是其最愛之一。羅門曾經寫過《明星咖啡屋浮沉記》的詩章,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林懷民《蟬》、季季《擁抱我們的草原》中也有明星咖啡館的影子,黃春明則回憶過帶著太太和長子在那裏寫作吃免費麵包的日子。
離開是為了再相逢
餘下逗留台北的日子,每晚細讀簡先生所贈的《武昌街一段七號》,看明星咖啡館創建、輝煌、歇業、重新開幕,看他與俄羅斯友人數十年的生死患難,看一個個台灣文學家將這裏視為自己的窩。時光荏苒,當年獨自從上海漂洋過海返回台灣的八歲男孩,如今已是八十高齡兒孫滿堂的老人,而當年受到他尊重並照顧的台灣文人們,至今仍然銘記在心。
“回顧明星咖啡館的傳奇,就像在享受一杯暖烘烘的台灣人文史咖啡,香氣四溢令人隱隱激動,帶你走過時空,回去體會什麼叫古早的人情、美好的過去”,讀著書上這一句話,仿佛六十年的光陰嗖地過去。
到過明星咖啡館,此次台北之行,算是劃上一個圓滿的符號。但不是句號,因為我已經在期待下一次開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