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人大師的眼裏,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幸好不是
有一次我跟著一個卡車司機跑長途。
車途經一個小村莊時,一個中年農婦突然小跑著橫穿馬路,大卡車來了個急刹車,差點撞著農婦的屁股。
農婦火冒三丈,衝到駕駛室前對司機沒完地臭罵。司機不還嘴,點燃一支煙,慢慢地吸著,聽農婦從“村罵”上升到“國罵”。一支煙吸完,農婦還罵,司機火了:“如果我剛才刹車晚了,軋死你,這會兒你還能罵嗎?”農婦想想有理,便不罵了。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感覺很愁悶窩火,很少會為自己慶幸說如果不是怎樣怎樣,事情還有可能更糟。我們的天空中,也常因此而徒生了許多的陰雲,失去了許多的快樂。
評語:生活,是很需要一些開朗和豁達的。我們應該像契訶夫所說的那樣:“要是你的手指紮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梃好,多虧這根刺不是紮在眼睛裏!”這樣,當我們遇上一些麻煩時,也就不至於愁腸百結了。
盲人提燈
有一個盲人,晚上出門總提著一個明亮的燈籠。別人看到了,很是奇怪,就問他:“你又看不見,為什麼還要提著燈籠走路?”
那個盲人認真地回答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我提燈籠當然不是為自己照亮道路,而是為了給別人照亮,讓他們能看見我,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保護了自己。”
一位司機聽到這個故事,講了自己的一個經曆。他說:“以前我開車經過隧道,總是不喜歡開車燈。隧道不長,裏邊光線還不差,認為實在沒有必要開開關關。不料有一天被迎麵開來的大卡車撞個正著,險些命喪黃泉。後來我才覺悟到,開車燈是給對方看的。”
評語:你不為對方著想,自己可能就會有麻煩。
不爭議的智慧
有一個民間故事,說兩個人爭論。一個說《水滸傳》上有個使板斧的好漢叫李達,另一個堅持說叫李逵。兩人爭論不休,就打賭20塊錢,去找一位古典文學權威評定。
權威笑咪咪地看了兩人一會,判定《水滸》上的好漢乃是李達,於是主張李逵者輸掉20元錢。
事後,“李逵派”發現被忽悠,質問權威如何如此荒唐斷案。權威答道:“你不過損失了20元錢,那小子如此頑冥不化,我們就害他一輩子好了。他從此認定這好漢乃是李達,還不出一輩子醜嗎?”
評語:有時候,對謬論的附和,恰恰是對謬論者最大的懲罰。不過,這種招術別輕易使用,有損陰德。
紅臉和黑臉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勒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麵,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勒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落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勒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麵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裏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評語: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裏,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鸚鵡的啟示
一個人去買鸚鵡,看到一隻鸚鵡前標:此鸚鵡會兩門語言,售價二百元。
另一隻鸚鵡前則標道:此鸚鵡會四門語言,售價四百元。
該買哪隻呢?兩隻都毛色光鮮,非常靈活可愛。這人轉啊轉,拿不定主意。結果突然發現一隻老掉了牙的鸚鵡,毛色暗淡散亂,標價八百元。
這人趕緊將老板叫來:這隻鸚鵡是不是會說八門語言?
店主說:不。
這人奇怪了:那為什麼又老又醜,又沒有能力,會值這個數呢?店主回答:因為另外兩隻鸚鵡叫這隻鸚鵡老板。
評語:真正的領導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強,隻要懂信任,懂放權,懂珍惜,就能團結比自己更強的力量,從而提升自己的身價。
相反許多能力非常強的人卻因為過於完美主義,事必躬親,什麼人都不如自己,最後隻能做最好的公關人員,銷售代表,成不了優秀的領導人。
編輯陳 靜
《商道》雜誌QQ群①群號:66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