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武器一竅不通的菜鳥到世界頭號軍火販子,俄國人隻用了5年。
布特被稱為“死亡商人”,涉嫌在非洲、南美洲、中東等地大量販賣軍火,後世更是被好萊塢影星尼古拉斯·凱奇拿來當作故事原型,拍成電影《戰爭之王》。
他是一個企業家。在阿拉伯,他憑借通曉多國語言的優勢,很快組建了一支小型航空隊,並成立了航空貨運公司“塞斯航空”。那時,他僅僅26歲。
據美國雜誌報道,塞斯航空的生意不錯,尤其是在非洲。布特手下的飛行員經常把電視機、空調、價格不菲的家具送到那裏。
他跟阿富汗的國防部長馬蘇德關係甚密。馬蘇德為塔利班勢力的擴張擔憂,一次,他的副手問布特“能不能搞到槍”。
1995年,28歲的他第一次涉足軍火。經朋友牽線,布特來到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和名叫彼得·米爾切夫的軍火商見麵。
米爾切夫比布特年長幾歲,對布特頗有好感。經過交談,他發現布特對軍火領域一無所知。
“他什麼都不懂,不懂口徑,不懂係統,也不懂武器。”這是米爾切夫對布特的第一評價。
經過一番討論,米爾切夫提出,供貨問題由他解決,而布特則負責運輸。對於這樣的提議,布特同意了。
就這樣,經過了五年,布特成為世界頭號軍火販子。
與米爾切夫成為生意夥伴兩年後,布特搬到南非約翰內斯堡,進入“灰色市場”尋找商機——當武器從合法購買者手中轉移到受到製裁的國家或軍事組織時,軍火交易便進入了“灰色市場”。
安哥拉是布特的市場之一,他向受到聯合國製裁的安哥拉反政府武裝“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走私火箭彈、AK-47、迫擊炮等。米爾切夫透露,布特與“安盟”簽訂的合同中,有一份合同的價值高達1億美元。
除了安哥拉,布特還在1998年秋開始向盧旺達販運軍火,並將其中一部分軍火空運至剛果(金)的反政府軍手中。雖然當時國際社會還未對剛果(金)實施武器禁運,但布特和米爾切夫的活動加劇了這場最終波及8個非洲國家的衝突。
布特的行動引起了美國的注意。中央情報局和國家安全管理委員會把一份份情報送到非洲事務助理國務卿惠特尼·施耐德曼的辦公桌上,布特由此成為施耐德曼口中的“邪惡化身”,華盛頓的官員開始把布特視為跨國犯罪的典型。
1999年,英國也覺察到了布特的行為,因為在布特的“幫助”下,塞拉利昂反政府軍使用的武器由大砍刀“升級”為AK-47,讓駐紮在那裏的英軍吃盡苦頭。2000年11月,英國外交部非洲事務大臣彼得·海因在下議院的講話中將布特直呼為“死亡商人”。
2001年10月,聯合國披露了布特的公司違反武器禁運條例,向利比裏亞運送武器的進一步證據。為了暫避風頭,布特回到俄羅斯。
2002年,比利時通過國際刑警組織以洗錢罪對布特發出逮捕令。在逮捕令發出後不久,布特便現身俄“莫斯科回聲”電台:“我有什麼好怕的?……我一生中從沒做過讓自己擔心的事。”
關於布特,還有一些未經證實的驚人說法,比如,他的飛機在美國2001年秋轟炸阿富汗後載著“基地”組織的儲備黃金飛出阿富汗。
2007年夏,美國執法部門準備抓捕布特。由於在俄羅斯境內很難下手,美國特工扮成哥倫比亞反政府武裝“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成員,假意購買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軍火,引誘布特出境談判,暗中拍下談判過程,然後將其抓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