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節 白雲寺的高僧(2 / 3)

祝千齡存心掩飾功力,同杜星伯同行。他二人跟在蕭可怖後麵三尺遠。

穆青卓、楊一鼎、烏葵道人三人,本是蕭可怖的屬眾,不便與蕭可怖爭鋒,小心翼翼地尾隨在蕭可怖四尺身後,與杜、祝二人錯開前行。

白雲寺居眾峰之巔,地勢開闊,廟宇多築。泉眼清澈而如繁星,以致良田過千,又有一汪井鹽,所以自給自足。

環寺樹木叢生,以鬆柏居多。

以地勢的高低,分前、中、後三院。

前院乃是佛像及香客聚集之所,屋高且明亮,開闊視野,一眼難收景象。常年香燭不斷,歌佛誦經。

從前院大殿後門走出,可見左右兩處走廊,圍成一個古鬆院子。院內石質桌凳二十餘處,表麵光滑,必是長期坐磨。

在院子中央,放置一鼎。高有六尺,三足鼎立。鼎內正插佛香三株,鼎下藏有短梯,可隨時換取佛像。

站在鼎後,可見青石台階,跨步三十後,盡頭便是中院正門。

中院地勢比前院甚高,門開四麵,屋簷各掛一盞風鈴,是何作用,無人得知。

進門之後,堂廳偏大,八間小房分居兩旁。堂廳內整潔幹淨,毫無疑問。正是僧侶議事,與觀閱書籍之處。

中院兩側,各有一道偏門,可通往後院,卻是僧侶起居、飲食、如廁所在。

另外,丈餘高的石牆,以山勢而建,形成一道偌大的院子,將白雲寺圍在裏麵。

眾人自山下上山,待入寺之後,已是天亮。

成虛大師吩咐管事僧侶,依照眾人的江湖輩分、官職大小,分別安置在後院寢室。

眾人困意甚濃,各自寒暄幾句,回房睡去。

寧鳳眠毫無睡意,與常寶山對坐蒲團。二人上方,卻是成虛大師。

三人沉默良久,各自懷揣心事。

寺內鍾聲突然響起,掩蓋了寧鳳眠的聲音:“晚輩……”

成虛大師抬手示意,打斷了寧鳳眠話。

須臾後,成虛大師緩緩道:“貧僧已知寧大俠的來意。”

寧鳳眠喜出望外,道:“晚輩受孫大人所托,前來尋找七皇子……”

成虛大師截口道:“寧大俠身負內傷,亦不忘孫大人所托,實在是重情重義之人。但白雲寺隻有僧侶,沒有七皇子。恐怕此行要讓寧大俠失望了。”

寧鳳眠將求助的眼神看著常寶山。

常寶山忙道:“大師,可聽晚輩一言。”

成虛大師猶豫刹那,道:“常施主但講無妨。”

常寶山定了定神,緩緩道:“朝廷糧餉在運送途中被劫,三千萬兩白銀憑空而飛。齊王與鎮惡司趁機發難,攻擊兵部孫大人。其中的原因,便是孫大人是太子爺的心腹。除掉孫大人,太子爺的儲君之位岌岌可危。不過事有湊巧,太子爺竟然暴斃東宮。寧鳳眠與太子爺交情非凡,受太子爺臨終遺言,定然要找到太子爺的骨血——七皇子。所以寧鳳眠單槍匹馬,私闖刑部地牢,營救孫大人。結果營救不成,從孫大人口中得知七皇子就藏身白雲寺。所以寧鳳眠不顧鎮惡司的誅殺,冒著千辛萬苦才會來到白雲寺。請成虛大師念在死不瞑目的太子爺,還望告知七皇子的下落。”

成虛大師聽罷,默不作聲好一會兒。

常寶山借機煽風點火:“鎮惡司假借寧鳳眠私闖刑部地牢,及已獲得三千萬兩白銀藏身地圖為理由,一路追殺寧鳳眠,並隨手滅掉不合作的彩霞牧場、陸家莊。晚輩料想,這個理由應該長期存在,鎮惡司絕不會放過可以剿滅齊王與鎮惡司的敵對勢力的大好機會。”

成虛大師笑道:“如今鎮惡司四大堂主及屬眾聚集白雲寺,恐怕白雲寺也難逃此劫咯。”

寧鳳眠道:“此事因我而起,也應該因我而告一段落。隻要七皇子安然無恙,我縱有一死又何妨。”

常寶山道:“寧兄縱然在鎮惡司眾人麵前自刎,他們怎會輕饒白雲寺。光是一個窩藏鎮惡司重犯,已是重罪。更何況七皇子如今藏身寺中,鎮惡司搜尋不成,難免會濫殺無辜,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