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三十章:一心二用,玉液金津(1 / 2)

雖然邱建之事讓柴知然十分惱怒,但也隻能先拋到腦後,第二日,在簡單告別後,他便輕裝上路,騎馬前往南海駐軍處。

馬蹄行走在了磨得光滑的官道石板路上,發出著規律且又沉悶的‘嗒嗒’聲。

柴知然坐在馬背上,已經過了兩個時辰,百般無聊之下,他從中懷中掏出了李思芷賞賜的武學,細細觀看了起來。

獅吼功,淵源起於佛門,據傳有一佛教聖僧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雲:“天下地上,唯我獨尊!”

譬如獅子吼,諸小蟲怖懼,暢佛獅子吼,降伏外異學。

然,後人卻是貪戀其威能,扭曲其初衷,創下無數已獅子吼類的武學。

而這本獅吼功當然不是那正宗佛門獅子吼,而是後人模仿的武學之一,雖是模仿,卻也是融合了神獅般若功、佛門獅子吼兩門神功的精髓,遠超同階武學。

柴知然心中竊喜,目不轉睛地翻閱著書籍,很快便將其全部看透。

原來,獅吼功的修煉方法十分簡單,分為三個階段,入定,吐氣,發生。

入定之法便是,一般於清晨傍晚十分擇清靜通幽之處,麵南向北,盤膝坐於地上,頭正身平,百會與會**成一條垂線,雙目微閉,舌尖輕抵上齶,排除一切雜念,隨後將體內的濁氣盡數排出。

要注意的是,剛開始修行時,雜念紛紜,這就要以一念代萬念。慢慢在功夫有了進展之後,雜念會越來越少而漸入神定之境界。那時,意守就會自然舍放。練功過程中,口內生津,增多滿足,有的會很香甜,這時千萬不要吐掉,應分三次用意念送至丹田,以養喉舌。

吐氣之法則是,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意想身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次當閉口以鼻納清氣。如是至三,待身息調和,然後將目光自鼻尖下注於下丹田,意守於此,呼吸要避免風、喘、氣作到息,風、喘、氣皆為不協調。

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有聲是風;

何為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

何為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

雲何為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

吐氣之法有一個要點就是要提肛,提肛謂之“搭下鵲橋”,舌抵上齶謂之“搭上鵲橋”。搭鵲橋是為了內氣在體內運行,如同將溪流上下流量頭彙聚,水就會流動自如。

如是修行幾月,體內喉舌鍛煉至金石地步,方可修行發聲階段。

最後的發聲階段,便是將氣慢慢吸如下丹田,氣吸足後,口中猛發一聲“哈”,如虎嘯山林,如獅吼曠野!

而發聲時氣從丹田猛衝而出,應內氣十足,一氣嗬成,不可隻用口腔發聲,如此反複多次,修煉一年半載即可小成!一旦發功百獸皆驚,獸走如潮,輕者愣神一時,重者當場昏迷。

而修煉大成後,則化作無形音波攻擊,直擊人體五髒六腑之處,如唇槍舌劍,無堅不摧,防不勝防。

看完獅吼功的書籍後,柴知然心中激動萬分,大感躍躍欲試,腦海靈光一閃,便盤坐於馬背上,開始修習起了那入定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