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岸的政治體製很獨特,他分為:政務官和事務官。各縣的縣長,各地區的一把手都是由執委會直接任命的,他們是隻向上負責的不負責具體的事務隻是政策的執行者;事務官都是技術官員,可以是從其他行政區抽調也可能是各大企業的技術人員被任命為官員,具體隻負責具體項目建設,來去相當自由,也就是流動性很大。這就保證了官僚係統可以自如的伸縮,彈性很大避免了冗官冗員的出現提升了行政效率。這一點到東國辦過事的人應該體會很深,常常為了某個突發事件設立一個機構,處理完畢後就迅速解散不像我國一個機構的設立就意味著增加了一大堆吃皇糧的閑人。其次各種的民間自治機構,在政府注冊然後自我經營,這種民間機構有很強的專業性能夠為政府決策提供很有用的信息和幫助,同時也有效的通過輿論製約政府的亂作為和不作為,變相提升了整體社會的效率。
最後一項,我認為是最最重要的一點:公民培養。我們都知道想移民到東國那是極為困難的,從民族到宗教信仰,從個人技能到語言學習,各種各樣的門檻使得真正能移民到東國每年都屈指可數。據去年統計:申請移民人數約25萬但是最後通過的隻有不到1000人,考慮到還有往年申請而現在通過,今年通過的人數可能更低,為什麼這麼難呢?很多人都不是語言沒過而是一樣叫做:公民素質的考核沒過。內容很多,網上流傳的段子也很多但是核心隻有一個:明確你的權利與義務,履行你的義務行使你的權利。在東國不行使權利和不履行義務一樣都是可恥的行為,所以東國的民調可信度是最高的。這就形成了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對國家負責,國家要對每一個公民負責的社會製度,防止國家錯誤行為導致的社會分裂:因為每一項國家行為大家都有討論,絕大多數公民認可才能施行;之說到底是一項止錯的底線,所以東國在決策方麵極少出現差錯。
這些統統構成了東國:天下為公的家國情懷,也是東國屹立不倒的基礎之一。用東國的一句俗話來結束今天的講座:南宋有三千個滅亡原因,但是蒙古有三萬個,不出錯或者少出錯,能夠不斷自我修正才是一個國家源遠流長的根基。謝謝大家。下一講應廣大觀眾的要求,講述一些東國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