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天真(1 / 2)

天下為公

我們現在到東岸旅遊,能看見執委會門內的照壁上有四個大字:天下為公。這四個字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天下為公最終的目的是“天下大同”,可是具體到我們這個民族怎麼樣才能在政治製度上保證天下為公呢?皇權社會越靠近皇權中心利己的政治動機越大,所以總出現殺戮;而遠離皇權中心又容易產生分離傾向,由此儒家倡導道德約束,實際效果很差。於是天下為公漸漸就真成了一種空想了。

我們回溯到十七世紀中葉,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當時世界君主製是絕大多數國家的政體,隻有荷蘭和東國是兩個例外,他們都是共和製。然而東國又不同於荷蘭,荷蘭是由奧蘭治王黨的,要知道後來成為英國國王的威廉就是從荷蘭來的,所以隻有東國是徹底的沒有封建餘孽的徹底的共和製國家。這真是怪異的國家:怪異的民族,怪異的政體,怪異的宗教信仰等等總之東國當時在西方甚至中東國家眼裏就是個徹底的異類。那麼東國這個政體是怎樣形成的呢?

首先就要回到曆史,第一期我們講到東國最初的人員構成:有官員士紳,北方流亡者大量的手工業者商人甚至依附於士紳的農民,但是就是沒有皇帝,而他們流落到南洋主要的謀生手段其實隻能是海商。最後他們抵達東岸成立了東岸公司,股份是平均分配給每一個人的,這就客觀形成了民主議事製度。而我們講到許多的佚名書,都反思了中原當時的皇帝獨裁製度所導致的致命弱點:組織中心化容易形成中心被突破那麼滿盤皆輸的結果,而傳統的農業社會所形成的經濟分散又容易形成政治割據不利於國家的統一。所以在這些反思中形成了一種政治組織扁平化,經濟上高度商品化,民族與宗教保持民族的主體性,實現“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

在這樣一種理論框架下,又處在一片白紙上的新大陸,我們終於有了任意揮灑的地方了,一切都可以推倒重來,可實際上東國早期是軍國主義氛圍很重的。這很好理解,強鄰環伺不由得你不先解決生存問題,可是東國卻沒有陷入後世德國,本子的瘋狂,這就是很耐人尋味的事情了。按一般的邏輯推理,這麼容易就獲得土地財富而付出卻很低,那麼一條路走到黑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恰恰相反的事卻出現在後世國家發展中。可供解釋的原因很多,我就從政治體製上給出我的答案。首先東國初期是有“公民大會”的,這個公民大會是有568人構成的也是東岸公司的原始股東,當時這些人被統稱為:元老,而這些人對軍閥有很深忌諱,這是一個製約:畢竟宋代傳統就是抑武;其次執委會的製約,我們知道軍閥之所以稱軍閥就是人錢地的結合,而執委會控製著錢袋子,軍部又是執委會任命,所以軍部會耍手腕但絕不敢越線,舉個例子:第一次東西戰爭中導火線:火燒營房事件,它直接導致了在開戰前從情報機關到軍隊人事的大清洗。你不覺著這件事很詭異嗎?馬上開戰了但是卻先進行內部清洗,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執委會對軍部是有很強的掌控力的。隻有壓服了軍隊這隻怪獸才有可能談政治製度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