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就在我們身邊,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夠留意到它的存在,許多人隻是將它視作尋常科技的一種,這牽扯到一個如何定義人工智能的問題。
在有些人眼裏,隻有長相和人一模一樣,智慧水平不輸於18歲男女青年的機器才叫人工智能;可在另一些人看來,計算機能做許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比如一秒完成數百次運算。人類再聰明也無法在計算機速度上與機器相比,為什麼就不能將遠超人類的計算機稱為人工智能呢,這兩種看法幾乎是兩個極端。
那麼,到底什麼是人工智能?為什麼說智能搜索引擎、智能助理、機器翻譯、機器寫作、機器視覺、自動駕駛、機器人等技術屬於人工智能,而諸如手機操作係統、瀏覽器、媒體播放器等通常不被歸入人工智能範疇?人工智能究竟有沒有一個容易把握和界定的科學定義?
曆史上,人工智能的定義經曆多次轉變。一些膚淺的、未能揭示內在規律的定義很早就被研究者拋棄。直到今天,被廣泛接受的定義仍有很多種。具體使用哪一種定義,通常取決於我們討論問題的語境和關注的焦點,這裏列舉了幾種曆史上有影響的,或目前仍流行的人工智能的定義。對於這些定義的分析討論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這些有類似於古代哲學家們圍坐在一起探討,人何為人?或者類似於,科幻迷們對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展開辯論,其實很多實用主義者反對形而上學的討論,他們會大聲說:嘿,管他什麼是人工智能,隻要機器能幫助人解決問題不就行了嗎。
定義一:人工智能就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計算機程序。人工智能就是機器可以完成人們不認為機器能勝任的事,這個定義很主觀,但也非常有趣。一個計算機程序是不是人工智能,完全由這個程序的所作所為是不是能讓人目瞪口呆來界定。這種唯經驗論的定義顯然缺乏一致性,會因時代不同、背景不同、評判者的經驗不同而套用不同的標準。但這一定義往往是反應一個時代裏大多數的普通人對人工智能的認知方式,每當一個新的人工智能熱點出現時,新聞媒體和大眾總是用自己的經驗來判斷人工智能技術的價值高低,而不管這種技術在本質上究竟有沒有智能,計算機下棋的曆史就非常清楚的揭示了這一定義的反走之處,早起礙於存儲速度和存儲空間的限製,計算機隻能用來解決相對簡單的棋類博弈問題,例如西洋跳棋,但這豪不妨礙將一台會下棋的計算機稱作智能機器,因為那時計算機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不過是一台能力飛快的速度做算術題的機器罷了。
1951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克裏斯托弗·斯特拉齊編寫了第一個會下西洋跳棋的計算機程序。20世紀50年代中期,ibm的阿瑟·薩繆爾開發的西洋跳棋程序可以和業餘選手對抗。1962年,阿瑟·薩繆爾的程序戰勝了一位盲人跳棋高手,一時間成了不小的新聞事件,絕大多數媒體和公眾都認為類似的西洋跳棋程序是不折不扣的人工智能。
可沒過多久,不少粗通編程的人發現,計算機基本上是在用搜索或優化搜索的方式來解決博弈問題。雖然其中有各種避免窮舉的算法技巧,但在公眾眼中,程序隻不過是按事先編寫的搜索策略一步步找到最佳走棋步驟而已。隨著pc的普及,每台個人電腦都可以運行一個水平相當高的西洋跳棋程序,會下棋的計算機逐漸褪去了神秘的光環。人們開始懷疑西洋跳棋程序的智能程度,不少人會用國際象棋作為例子,挑釁式地說:“下西洋跳棋有什麼了不起?哪天在國際象棋棋盤上贏了世界冠軍,那才叫人工智能。”
後麵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1996年,ibm研究團隊傾力打造的計算機深藍挑戰世界棋王卡斯帕羅夫,當年雖遺憾敗北,但人們已經看到了計算機戰勝人類的希望。1997年,深藍卷土重來,在六局棋的對抗賽中戰勝卡斯帕羅夫後聲譽大振。當時,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在討論深藍的強大和可怕,沒人懷疑深藍就是人工智能的代表,至少,公眾願意相信,在深藍巨大的黑色機箱內,擁有一顆在棋類博弈領域不輸人類的特殊“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