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中的曆史密碼(上)
《馬王堆駐軍圖》:兵馬錢糧標示於軍事地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湖南長沙市東郊瀏陽河邊的馬王堆,先後發現三座漢代墓葬,其中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並出土3000餘件珍貴文物,轟動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界。這其中有一卷奇怪的絲織品,上麵畫有諸如圓形、方形等許多奇怪的符號。專家證實這是一幅漢代的軍用地圖。
圖中用不同顏色區別不同的地理要素,例如用黑色“山”字象形符號表示山脈;青色水流符號表示河流、湖泊;黑底套紅表示守備部隊駐地和軍事工程建築物;紅色虛線表示軍隊行動通路;黑色圓圈表示居民點等等。由於運用了色彩作為標記,人們便一目了然。
另外,圖上使用的專用符號和圖形表示軍事要素,如大本營的符號為等邊三角形的城堡式,並用黑紅雙色繪製。前線指揮部用不規則的長方形表示,這種專用符號的標識法,在今天仍然是表示軍事要素的重要手段。
中國很早就有軍事作戰圖。早在周代,出現了在木板上繪畫的放馬灘地圖,可是木板地圖雖便於懸掛,卻不方便收藏。直到秦漢時期,人們終於可以在絲織品上作圖,這幅畫在帛上的駐軍圖,就充分反映了漢代高超的製圖水平。
漢代的軍事地圖和今天比,有它的優越之處,也有不足之地。但凡軍用地圖應該都是帶秘笈的,這在任何時代都一樣。漢代軍事地圖的內容更加豐富,它不僅標注出山形地的地理信息,還有很多附加信息。比如這個地方的兵馬錢糧,都會標注一些情報在裏麵。其局限性在於,當時沒有具體丈量。雖然裏麵信息內容很豐富,但精度不夠。
《快雪時晴帖》:僅次於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快雪時晴帖》是中國晉朝書法家王羲之寫的一封書信,篇幅不大,長23.6厘米,寬16.4厘米,全文僅28個字,寫的是: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雖然隻有28個字,但它卻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短短的28個字當中,它有兩種字體呈現給大家:一種是行書,另一種是楷書。一封書信用兩種字體來表達,不得不說玄妙。其中原因很可能是王羲之隨意書寫,但從字體之間也能看到中國書法演變的一個過程。《快雪時晴帖》實際上是王羲之在一場雪後,問候他朋友的一封信。
王羲之在這幅《快雪時晴帖》中,行書、楷書交替書寫,行筆自如流暢,神采飛揚,表現出一種平和簡靜、遒麗天成的意境。王羲之沒有想到他隨手寫的這28個字,卻讓一代一代的後人為之傾倒,光是乾隆皇帝在上麵的題字、題詩就達七十多次。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是僅次於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又一部代表力作。現在人們看到的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是一個摹本,因為他的真跡早已散失。
一千多年前的紙,在沒有特殊的保管條件下,是很難完好地保留下來的。幸運的是,古人想出一個好方法,把真跡複製下來。這幅《快雪時晴帖》就是唐代書法家臨摹複製的。由於是直接從王羲之的真跡上臨摹複製的,而且年代距王羲之最近,又是唯一的一件,所以後人就一直把這幅《快雪時晴帖》當作真跡看待,成為了解王羲之書法的直接來源,那麼它是用什麼方法複製的呢?
當時有一種複製方法叫做雙勾填廓法。唐代的書法家很可能采用熟宣,它是一張比較透明的宣紙,覆蓋在原作上,然後用筆勾出一個雙線來,最後給這個輪廓裏麵填上墨,這樣就比較接近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