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眼中的甲午戰爭
當中日甲午戰爭的消息傳至歐洲,恩格斯盡管已是74歲高齡的古稀老人,卻仍以哲學家的敏銳思維,站在人類社會文明演進的曆史高度,適時地對這場戰爭作了點評。在與友人的書信中,恩格斯就中國戰敗的原因及影響給出了精辟而獨到的見解。在120年後的今天,重溫恩格斯的信件,仍可感受到他作為哲人的智慧光芒。
偏重防禦的戰略戰術使得
北洋水師的覆滅不可避免
在恩格斯看來,中國甲午戰敗的直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政府和軍方所奉行的被動防禦策略。他在信中指出:“在中國進行的戰爭給古老的中國以致命的打擊。閉關自守已經不可能了,即使是為了軍事防禦的目的,也必須鋪設鐵路,使用蒸汽機和電力以及創辦大工業。”恩格斯對於中國閉關自守政策的否定,反映了他對於軍事技術發展中攻防不對稱律的深刻認識。
農耕文明的自閉性是
中國甲午戰敗的深層原因
恩格斯不僅敏銳洞察中國甲午戰敗的直接原因,還深刻地揭示其深層次原因。他從唯物史觀的立場出發,提出閉關自守的排外政策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密切關聯。他指出:“在這裏(中國),同家庭工業結合在一起的過時的農業體係,是通過嚴格排斥一切對抗成分而人為地維持下來的。”在恩格斯看來,自然經濟體係固有的自閉性,必然導致國家軍事方略的保守性。反過來說,執行保守的軍事方略的最終結果,即是自然經濟體係的覆滅。對於這一點,可以從恩格斯對甲午戰爭後果的預見中得以印證,他認為:“不管這次戰爭的直接後果如何,有一點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國整個傳統的經濟體係將完全崩潰……在陸地和海上打了敗仗的中國人將被迫歐化,全部開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築鐵路和工廠,從而把那種可以養活這億萬人口的舊體係完全摧毀。”(摘自《光明日報》4.16張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