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曾“就地方便”千餘年
日前,一名內地幼童在香港街頭因為內急難忍而就地解決,引發網絡熱議。其實在人類的發展曆史上,方便與文明一直處於不斷進化的過程。曆史資料顯示,在衝水馬桶普及以前,歐洲社會上至皇室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都是“就近方便”的。
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城市可以說是相當汙穢,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無人處理的糞便。對於這些人類排泄物的去向,不同城市有自己的“絕招”。例如巴黎人在城牆上開滿廁所,城內居民都來這兒方便,以便將排泄物“空投”入護城河。英國的倫敦橋也是如此。當時的橋上建有許多民宅,居民們享受“天然便利”,可以直接將大小便排入泰晤士河。橋下航行的船隻則倒了黴,頻頻遭遇“洗禮”。巴黎市中心的人則不願意大老遠繞到城牆上去傾倒排泄物,他們有更方便的辦法:當時家家戶戶普遍使用夜壺,每天早晨,臨街的窗戶一扇扇打開,主婦們在窗口大叫“倒水啦”,緊接著“夜湯”便從天而降。
到了16世紀,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街道上的下水道經常被大量的糞便阻塞,於是歐洲興起了化糞池。人們在自家附近的地上挖一個坑,用來收集糞便。法國人對這種有機肥料情有獨鍾,以至於遲遲不願在巴黎修建現代化的下水道係統。
1606年,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曾下達命令:禁止貴族在盧浮宮的角落裏大小便。1665年,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和王室成員帶著大批隨從到牛津度假。事後當地一位古董商人在日記中寫道:“雖然他們看上去衣冠齊整、快樂,但他們非常無禮和粗魯。在他們離開時,所有的地方,煙囪裏、書房裏、臥室裏、地窖裏,到處都是糞便。”
直到1775年,人類才終於看到文明如廁的曙光。蘇格蘭人亞曆山大·卡明斯本是倫敦邦德街的一個鍾表匠,他發明了S型管道,用在便盆下麵,可以利用存水有效阻攔臭味。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抽水馬桶,卡明斯因此獲得一項專利。從18世紀末開始,抽水馬桶開始緩慢地進入上流社會家庭。
在維多利亞女王執政時期,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城市,舊有的排汙體係不堪重負。1858年夏天,泰晤士河變得奇臭無比,議會大廈不得不將巨大的百葉窗先浸泡在漂白粉裏再掛上,希望能夠擋住臭味。1859年,維多利亞女王下令開始建設新的倫敦下水道係統。1861年,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死於傷寒;10年後,她的兒子又險些死於同一種病。這些都促使女王認真考慮疾病與廁所衛生的聯係,並在全英範圍內修建完善的下水道係統,普及抽水馬桶。抽水馬桶從此傳遍歐洲,走向世界。(摘自《環球時報》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