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繩民眾與美軍基地的畸形依賴
從位於日本衝繩南部沿海的那霸驅車向東北行駛,沿途公路兩邊有一半以上都綿延著1人多高的鐵絲網,網的那一邊就是美軍衝繩空軍基地。
1945年4月1日,美軍在這一帶登陸,很快占領了今天的衝繩,奪下了日軍建造的衝繩北機場和中機場,並俘獲了大批日軍和當地人對機場進行擴建,作為向九州進攻的據點。這是美軍與衝繩關係的起點。
曆史上衝繩的經濟一直嚴重偏向於服務業,而其中唱主角的就是酒吧、夜總會。美占時期,美軍在衝繩揮金如土,尤其在上戰場前會把手表等值錢的東西賣掉去一醉方休,甚至在越戰期間,一名美軍一晚上揮霍的錢就可以蓋一座民居。照屋黑人街、八重島特飲街、吉原等娛樂街,曾經在霓虹燈和點唱機的音樂中,見證了美軍與當地人互相依存又充滿矛盾的交往史。
記者走進一家如今已成為資料館的酒吧,這裏維持著美占時期的格局,吧台上擺滿酒瓶,牆上懸掛著青色和紅色兩張寫有大寫“A”的紙板——這是做美軍生意的“許可證”。
為促進軍官和軍隊文官的健康和福利,當時的衝繩托管政府——琉球列島美國民政府從1953年起對從事飲食業和風俗娛樂業的店鋪發放“A許可”,有“A許可”標誌的店鋪可以做美軍生意。擁有“A許可”的店和沒有的店生意有天壤之別。後來由於性病、衛生等方麵的原因以及違反政治條例等,美軍取消了“A許可”。
資料館裏還詳細回顧了美軍統治衝繩25年間,軍人軍屬不斷製造各種事件,侵害衝繩人權益和蔑視當地人的一些史實,以及當地人的反抗運動。多次發生美軍強奸當地女性及擾民事件後,政府和美軍協議頒布的夜間禁令以及禁止在基地外租房等一些規定,軍人軍屬都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自由出來消費,因此商店街的客戶越來越少。
“以前這裏的人家都會告訴女兒夜間一定要待在家裏,因為如果遇上美軍行暴,哪怕是向街坊鄰裏求助,他們也不會開門,因為管不了。”衝繩觀光協會誌願者正木小姐介紹說,“夜間禁令頒布以後確實安心一些,但那以後,餐館、商店和酒吧的生意都清淡了許多。”
因為沒有生意可做,很多商家都選擇搬離。工作機會的減少,使得當地居民中也有漸漸遷出的趨勢。為了扭轉這種局麵,幫助基地之城擺脫美軍依賴和重拾活力,衝繩市政府在市中心附近耗資70億日元(約合4億人民幣),修建了一座三層綜合商業設施,包括文化活動廣場、商店、餐館以及位於頂層的小劇場和錄音棚。不過這一工程的效果並不理想,記者看到大部分鋪麵都處於空置狀態,入駐的店鋪也門可羅雀。
衝繩市觀光協會誌願者森口先生講述了一個經曆過二戰及美占時代的老人的故事。這位老人出身久米島,家中父輩被“不把琉球人當自己人”的日本軍隊殺害。美軍占領衝繩後,她與弟妹一起流亡到了衝繩。在戰後極度窮困的時代,為了養活弟妹,她開始到當時鼎盛的娛樂街的酒吧賺錢,而到了弟妹長大知道酒吧是怎樣的地方時,她又為了弟妹而離開酒吧,幹上危險的捕蛇行當。這位老人如今領取當地政府的補助金生活。據說戰後的衝繩有很多有類似經曆的女性,她們怨恨基地,又不得不依存於基地。
美軍登陸衝繩近70年,托管統治25年,至今僅占日本國土麵積0.6%的衝繩縣仍集中了74%的駐日美軍設施。在大批衝繩民眾反對普天間美軍基地縣內搬遷,要求撤去美軍基地的時候,也有當地民眾滿懷矛盾,進退兩難。基地遷走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空間,然而帶走的可能更多——經濟活力、就業機會以及政府的補貼。(摘自《國際先驅導報》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