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銀行不保密意味著什麼
瑞士曾是避稅天堂、貪官保險箱
1713年的日內瓦議會製訂了一項規定,即銀行人員應登記客戶信息,但未經市議會批準,不得泄露給儲戶本人以外的任何第三方。這就成為了瑞士銀行保密法最早的前身。
300年來,瑞士一直嚴格執行其銀行保密製度,因而舉世聞名。1934年瑞士聯邦銀行與儲蓄銀行法甚至明確規定違反銀行保密規則的行為為犯罪,銀行職員即便離職了,還會終身追究其責任。這一製度讓各種資金來源充滿了安全感,在曆史上也一度起了正麵作用。然而,瑞士嚴格的銀行保密法在促進瑞士金融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犯罪者用來隱瞞或掩飾犯罪收益提供了方便。有批評家認為,這實質上是詐騙犯、逃稅者和獨裁者向瑞士銀行支付了豐厚的服務費,瑞士得到了繁榮,壞人的資金則得到了保護。
因此,不斷有其他國家指控瑞士銀行的保密製度助長了各種金融犯罪。應對反洗錢等方麵的壓力,上世紀80年代以來,瑞士的保密製度有所鬆動,涉及洗錢等犯罪活動的資金將不被保護,但前提是提請國宣稱的犯罪調查在瑞士也被認為是犯罪。像逃稅這樣的行為,在美國屬犯罪,但瑞士僅為違法,所以整體上而言,瑞士仍然可以算得上避稅天堂、腐敗資金存放的聖地。
被美歐合力“逼上梁山”
必須要指出的是,瑞士放棄保密傳統並非自願,而是迫於大勢所趨。首先,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雙重影響,歐美近年來一直在重點打擊逃稅漏稅,由於瑞士銀行業傳統的保密做法,使得該項工作難以有效進行。美國率先對瑞士頻頻發難,先是以“協助逃稅”為由,迫使瑞士瑞銀集團支付7.8億美元的巨額罰金,後又迫使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銀行韋格林銀行關門停業。去年底,瑞士與美國簽署協議,同意其金融機構執行美國海外賬戶納稅法案,向美國稅務部門通報美國公民在瑞士境內金融機構賬戶的有關情況。
其次,全球各個國家的很多貪汙犯也都把瑞士的銀行作為他們的天堂,因為它保密,很難追查。再者,“9-11”以後的反恐鬥爭,不僅僅是在軍事層麵上對恐怖分子進行打擊,而且還要在金融領域中斬斷恐怖分子資金流動渠道。這些因素都在倒逼瑞士銀行放棄保密的傳統做法。否則就會麵臨歐美對他進行金融方麵的製裁和起訴,以及國際社會的種種壓力。
“對中國追查貪汙是件好事”
具體到中國來說,關於非法資金流失到海外的形勢,目前已經相當嚴峻。按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卡爾領導的一項研究,在2002到2011年這十年間,中國的非法資金外流數量位列榜首,約為1萬億美元。而據波士頓谘詢集團(BCG)的說法,瑞士銀行存款額有27%,約合2.1萬億美元屬於海外資產,這2.1萬億美元,或許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中國。
要想追回貪官轉移到國外的資產,關鍵就在於要去查。這次瑞士銀行因稅務開放賬戶信息,即便與貪腐本身關係不大,但正如相關學者所言:各國經驗表明,嚴查偷漏稅行為,就可以從中發現大量貪腐線索。網上曾流傳,在反腐壓力下,一些貪官將財產轉移到了瑞士銀行。這些消息此前無法核實,現在則可以利用稅收信息自動交換等機製,調查、打擊國內一些貪官、富人的偷漏稅乃至貪腐犯罪行為。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徐鐵兵曾在瑞士旅居多年,他也認為,瑞士簽署協定後,如果在法律上踐行,對中國追查貪汙是一件好事。瑞士銀行自身並無權直接向別國政府提供佐證。但當司法機關責令要求銀行或其他金融中介機構提供證據時,他們就必須給出相關文件。(綜合《新京報》、《中國青年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