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國沉船事件,中國如何對照(1 / 1)

韓國沉船事件,中國如何對照

4月27日,韓國總理鄭烘原宣布就“歲月”號沉船事故引咎辭職,為政府未能阻止事故發生以及應對不力向公眾道歉。對於“歲月”號事故,鄭烘原說:“見證了家屬的痛苦以及人們的悲痛和憤怒,我覺得我應該做的事情是負全部責任並辭職。”截至27日,4月16日韓國“歲月”號沉船事件,已確認188人遇難,另有114人下落不明。

在總理辭職前,此次修學旅行組織者薑校監,在獲救後以自殺方式謝罪,他留下遺書稱:“200多人生死不明,我沒有信心一個人活下去。”

“恥感文化”成中國官場稀缺品

在韓國的政治文化中,高官由於事故處理不力而辭職,是一種慣例。20年前,韓國首都聖水大橋的中段坍塌,造成重大傷亡,時任韓國總理李榮德向總統遞交了辭呈。有媒體稱,鄭烘原辭職,除了韓國政壇的慣常做法,韓國社會文化中,羞愧感給人造成的隱性心理影響也很大。薑校監雖是此次修學旅行的組織者,但本次海難他有什麼直接責任?薑校監克製了自己的求生本能,寧可犧牲生命也要堅守“行己有恥”的觀念。

曾有學者指出,“恥感文化”是東方文明的重要傳統,是儒家文化的精髓。研究日本和韓國的曆史不難發現,“恥感文化”在這兩個國家表現得非常的典型。

然而,恰恰是在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的中國,“恥感文化”反倒成為了一種稀缺品。尤其在中國官場,“寡恥少廉”幾乎已經成為中國官員在民眾心中的群像。按照常理,官員應該是社會主流價值的引導者,但他們卻時常因為道德敗壞而仕途折戟,甚至有些地方官員竟會在平時交流貪腐經驗,其“無恥”可見一斑。“羞恥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沒有羞恥心,就沒有良知,更沒有社會責任感。尤其對於公共部門來說,沒有羞恥心,就很難賦予權力以品德;而權力沒有品德,又如何贏得民眾的尊重和信任?

官員問責製似成“無牙老虎”

韓國沉船事件持續發酵,很多人都情不自禁反觀國內,認為中國社會裏對責任的追究過於溫和。中國的問責製,始於2003年非典時期,此後,官員問責熱潮不斷由中央輻射到地方,中央也出台了係列文件予以規範。但伴隨問責製的,是官員被問責時丟烏紗帽,“風暴”後又異地複出的現象屢屢發生,這似成政壇新慣例,讓公眾憤怒、民意受傷,更引起外界猜測——官員問責製是否成了“無牙的老虎”。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龔維斌教授表示,我國現行的問責方式主體比較單一,從總體上看,現在的問責製,更多的還是停留在黨組織和行政係統內部自上而下的問責上,立法機關、社會團體、社會公眾參與問責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長期以來,我國治國基本靠出台紅頭文件,在具體落實當中,很難把一個責任通過法規規範或法製的形式,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層麵。”中央黨校黨建部張希賢教授認為,“因為沒有一個法製上明確的權責規定,一旦出問題,就找不到具體責任人,而且哪一級幹部應該擔當多大的責任,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全憑著上級黨政機關來界定。”

專家表示,由於我國官員問責大都指向基層、底層的下級官員,導致出了問題之後,沒有人會主動辭職,而出問題的官員也確信上級會保護自己,導致問責達不到真正的效果。這種不合理的“保護式問責”機製,生成了官場不負責任的文化。專家建議,隻有官員問責製、問責官員複出製有了嚴格的製度秩序和透明性,官員問責製才能震懾官員和地方政府。(綜合《南方周末》、《環球時報》、《瞭望》、《晶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