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為何攪動世界
世界格局的演變和大國關係的變化,使處於世界地緣政治格局中心地帶的烏克蘭成為各方力量爭奪的對象。如果說“對抗”與“合作”是兩大基本國際關係,那麼烏克蘭局勢所呈現的,則幾乎都是對抗的一麵。
特殊關係
早在2006年,時任美國國務卿賴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有過一次不愉快的對峙,那是在位於俄羅斯諾奧加廖沃的鄉間官邸。普京給賴斯講烏克蘭的曆史與人口組成——它的人口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俄羅斯族。他由此告訴賴斯,為什麼不該把烏克蘭拉入北約,這不僅對俄羅斯,而且對整個歐洲都會產生不利的後果。
賴斯反駁說,主權國家有權自己決定參加哪個機構或聯盟,不應視之為威脅。但普京堅持說:“你們不明白你們在做什麼,你們在玩火。”
在談到俄羅斯對格魯吉亞的製裁時,賴斯決定反擊:“布什總統讓我對你說,如果俄羅斯對格魯吉亞有什麼動作,美俄關係就會決裂。”普京則回應:如果格魯吉亞的挑釁造成安全問題,俄羅斯必將做出回應。當時普京站了起來,怒氣衝衝,令人生畏。在這次會談中,普京就以強硬的姿態告訴美國與西方世界:他不會容忍烏克蘭走上格魯吉亞的道路——建立親西方的政府,威脅俄羅斯的安全。
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在為《華盛頓郵報》撰寫的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西方必須認識到,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絕對不是簡單的另一個國家。俄羅斯曆史的開端,就是源自烏克蘭的基輔羅斯公國,那裏是俄羅斯宗教的發祥地。而且,在過去數百年時間,烏克蘭一直是俄羅斯領土;而作為俄羅斯在地中海投射影響力的工具,黑海艦隊按照長期租約駐紮在克裏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
世界格局的演變和大國關係的變化,使處於世界地緣政治格局中心地帶的烏克蘭成為各方力量爭奪的對象。俄羅斯需要一個友善的鄰居,至少是一個不反對自己的鄰居。對於莫斯科來說,西方陣營向東歐的任何擴張都如同在其邊境建立“堡壘”,是對俄羅斯的“圍困”。
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則希望拉攏烏克蘭來遏製俄羅斯帝國的重新崛起,徹底把俄羅斯變成一個普通的民族國家。對西方世界而言,烏克蘭就是顆遏製俄羅斯帝國夢魘的戰略棋子。
重要位置
烏克蘭的地緣位置有多重要?作為俄羅斯的強勁對手,拿破侖有一個形象的描述——“占領基輔,就等於抓住了俄國的雙腳。”扼守黑海通道的烏克蘭,是歐洲、亞洲與中東的交彙地帶。因此,在曆史上的絕大部分時間裏,烏克蘭的領土處於分裂狀態,分別為不同的帝國所占據,先後遭到過蒙古韃靼人、日耳曼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
在地理上,烏克蘭除了其南部瀕臨的黑海及其向西一度曾經達到的喀爾巴阡山脈之外,領土周邊明顯缺少一些由高山或河流構成的自然疆界。正是由於缺乏地理屏障的保護,烏克蘭民族在曆史上極難保持民族的自由獨立,相反卻不斷遭受異族入侵和異族統治的重要原因。
在蘇聯時期,烏克蘭是蘇聯的糧倉和軍工中心。另一方麵,因為其通向歐洲與黑海門戶的地理位置,又使它成為“冷戰”對峙的前線。蘇聯將三分之一的國防力量部署在烏克蘭,包括2000枚戰術核武器和100多枚戰略核導彈,以及擁有300多艘艦船的黑海艦隊。赫魯曉夫當政後,又將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的克裏米亞半島劃歸烏克蘭。
蘇聯的解體,使這個龐大帝國遭遇了地緣政治上的滑鐵盧。失去烏克蘭的俄國,在黑海僅剩一小條狹長的沿岸地帶。烏克蘭的獨立,使俄羅斯失去了5000多萬斯拉夫人口以及強大的工農業基礎。俄羅斯讓出了在黑海的主導地位,黑海艦隊被分割,其基地塞瓦斯托波爾的歸屬與使用問題長期懸而不決。
即使蘇聯解體多年,俄羅斯人始終對烏克蘭懷有特殊情結,認為烏克蘭本身就應該是俄羅斯的一部分,失去烏克蘭則被視為“天大的悲劇”。
獨立後的烏克蘭,對於俄羅斯仍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意義。整個國家如同一塊巨石,橫亙在俄羅斯和歐洲戰略通道之間——石油和天然氣管道、電力網、軍用高速公路,這也是俄羅斯和日益擴大的北約之間的最後一塊緩衝區。如果烏克蘭處於西方集團的影響或控製下,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南部平原至少在地理上無險可守。因此對俄羅斯而言,烏克蘭關乎國家的基本安全;而對西方集團來說,烏克蘭是遏製乃至擊敗俄羅斯的前哨。
就像烏克蘭自身無法擺脫地理格局的宿命,它同樣無從逃避曆史的影響。在基輔羅斯立國迄今為止的1000年曆史中,就烏克蘭西部而言大約有近700年的曆史中是遊離於俄國版圖之外。以第聶伯河為界形成的東西分裂,是烏克蘭的基本國家形態。西部是以講烏克蘭語、信仰天主教、經濟貼近傳統歐洲的區域;東部是講俄語、信仰東正教、經濟對接俄羅斯的區域。烏克蘭是統一但卻是充滿裂縫的國家。
更重要的是,地理與曆史因素造成了烏克蘭的雙重分裂,使烏克蘭在政策上缺乏回旋餘地,不斷被逼到隻能“站隊”的死角。
普京與“新對抗”
1999年3月,原蘇聯陣營的匈牙利、波蘭和捷克共和國加入了北約。就在北約擴大後11天,北約飛機開始對塞爾維亞進行空中打擊。這一事件成為俄羅斯與西方世界關係的一個關鍵節點。俄羅斯是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的支持者,葉利欽請求不要打擊塞爾維亞的呼籲卻遭到了拒絕。這讓將要接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意識到,盡管西方大談歡迎俄羅斯加入西方陣營,但俄羅斯的意見卻一錢不值。作為“大國”的俄羅斯被徹底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