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的童年
1928年農曆8月21日,在貴州崇山峻嶺間的仁懷縣二合鎮高潮村一戶張姓人的家裏,降生了一個幼小的生命。這便是本書的主人公——中國醬香型白酒的絕對權威、茅台酒6位酒師中唯一健在的祖師爺、茅台酒文化的活化石、原茅台酒廠高級酒師、原珍酒廠高級酒師、生產廠長張支雲。
張氏家族本是望門貴族,據張家族譜記載,張氏家族是軒轅黃帝的後裔。有熊氏黃帝公孫軒轅第五子名揮,善造弓矢,戰敗蚩尤,被賜姓張。取其弓長,張大之意。受封清河,分冀州之域。至南宋,張家後人狀元張以誠遷居江南淮安府。其長子張鳳守祖,二子張凰出任江西吉安府太和縣。四世爰居,門丁興旺。後人張學書出任湖廣麻城縣,至張永智、張正睿三世同居未遷。元朝時,張統縂求見族叔張士誠,僭王稱兵,父子大貴,族眾人繁,但多懷不忠之意。紅巾之亂,統縂攜家徙蜀避兵,遷居巴縣走馬崗落業。張統縂生五子:榮、華、富、貴、金。張金生三子:玉、滿、堂。共為八房,散居川黔兩省。至明萬曆庚子年,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叛亂,四川總督李化龍奉旨領兵征討應龍。張德友隨軍征戰,追剿殘敵入黔。在仁懷縣二合鎮玉林溝安居。生興睿一子。明朝天啟年間,張興睿出師雲南,在普洱縣陣亡。張興睿妻吳氏生四子:楷春、槐春、桂春、梅春。後來,張桂春遷居在仁懷縣大壩鎮的小二溝水磨塘。
張姓世係自出冀州清河郡至今,曆經以、凰、複、鼎、百、世、學、永、正、統、富、福、芳、代、德、興、春、思、係、爾、子、玉,凡二十二代。在清乾隆年間,遷居在茅台鎮觀音寺的族人張子超重修家譜時,近代後世族係的排行為:弟、茂、振、宗、支、富、貴、映、天、時。張支雲為支字輩。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吏治敗壞,土地兼並日趨嚴重,封建王朝對老百姓的剝削和壓迫不斷加重,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中國人民麵臨的是更加深重的苦難。在這動蕩的時代,張家在張支雲的祖父輩就已經開始衰落。雪上加霜的是,持續了十餘年的軍閥混戰,使中國人民深深陷入暴力、苛捐雜稅以及洗劫的罪惡深淵之中。為避兵亂,張支雲的爺爺帶著家眷從小耳溝水磨塘跑到了祖宗曾經居住過的二合,在二合鎮的高潮村住了下來。
二合位於貴州高原的北部,和四川省交界。崇山峻嶺,自然條件極差。大斜坡地帶山高坡陡,大山深處的農家,耕種的土地都在陡峭的山坡上,單塊麵積很小,一般都是一分到半畝之間的山坡小塊地,從墾荒到播種、鋤草、收獲的全部過程,全部都要依靠農民的一雙手,收獲的莊稼都是用背簍往回背。原始的耕作方式十分辛苦,收入卻極為微薄。勞作一年,竟然不能解決溫飽。
到張支雲的父親張培山手裏,家境稍微能好轉一點。張培山是個勤勞本分的莊稼漢,妻子徐牡丹純樸善良、是個典型的賢妻良母。夫妻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養育著自己的兒女。雖然家寒,但卻能勉強度日。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政權腐敗,官稅重重,軍閥混戰,土匪騷擾,饑餓貧困,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張培山突然身患疾病,病弱的身體不能下地幹活。1927年的這一年,對於生活本來貧困的張家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張支雲的降生,按平常百姓來講,的確是一件大喜事,可是在張培山的家裏,不但一點喜氣也沒有,反而增添了無盡的惆悵。張培山自己不能下地勞作,也無力照管妻兒,兩個女兒和長子都還年幼,妻子徐牡丹懷裏抱著一個嬰兒,家裏的生活困難到一定程度,可以說是沒有隔夜之糧,患病無錢醫治。
為了讓妻兒都能活下去,張培山托人給年幼的長子找了一個苦力活兒,讓孩子跟上當地的一位石匠去當學徒,雖然不能給家裏填補衣食花銷,但卻能勉強把他自己的口糊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