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遜準則在中國的現代適用
文化論壇
作者:葛暴默
摘 要:顧曰國和利奇的禮貌原則分別總結了中西方的禮貌現象,其中的謙遜準則和貶己尊人準則都突出了謙遜作為禮貌規範的重要性。而時代的發展要求人們與時俱進地繼續表現謙遜。
關鍵詞:禮貌原則;謙遜準則;中國;現代適用
作者簡介:葛暴默,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英語)。
[中圖分類號]: G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1、引言
當今中國社會,人才之間的競爭迫使社會要求個人具備知識及能力後,學會表現自我,向外界展示最佳形象,如此才能被社會認可。某種程度上說,現如今,一個謙遜不善展示自己的人不會被社會認可。許多論斷就開始摒棄中國傳統的謙遜道德,盲目張揚個性,誇大能力。而謙遜依然有其存在的根基。我們必須繼承傳統的謙遜道德並且賦予其與時俱進的內涵,同時借鑒西方文化中的謙遜表現,使現代人能夠既不盲目自大,也不被輕視。
2、謙遜準則的內涵
利奇總結了西方的禮貌原則:得體準則:盡量少讓別人吃虧,盡量讓別人多得益。慷慨準則:盡量少讓自己得益,盡量多讓自己吃虧。讚譽準則:盡量少貶損別人,盡量多讚譽別人。謙遜準則:盡量少讚譽自己,盡量多貶損自己。一致準則: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同情準則: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
顧曰國根據漢語言文化中的禮貌特征,在利奇的理論框架基礎上研究漢語中的禮貌現象,提出漢語言文化的禮貌準則:貶己尊人準則:指謂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要謙;指謂聽者或與聽者有關聯的事物時要抬,要尊。稱呼準則:人們出自禮貌,在相互稱呼時仍按“上下、貴賤、長幼”有別的傳統來體現人際關係中的社會關係。雅言準則: 先用雅言,禁用穢語;多用委婉語,少用直言。求同準則: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要保持相稱,說話雙方力求和諧一致。德言行準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詞上盡量誇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盡量說小自己付出的代價。
對比中西方代表性的兩大禮貌原則可知,中西文化都普遍存在禮貌現象,而且利奇的謙遜準則與顧曰國的貶己尊人準則都強調為人處世的謙遜。漢民族的謙遜主要表現在貶己尊人方麵,交際中盡量貶低自己或者通過貶低自己來抬高別人。而西方文化的謙遜卻是盡量減少對自己的讚揚,並不是不讚揚。中西方謙遜準則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3、中國式謙遜的曆史及現狀
中國人的謙遜自古有之。中國眾多古籍記載都把謙遜視為最重要的行為規範。《尚書·大禹謨》中的“滿招損,謙受益”。《紅樓夢》第三回中:賈母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隻剛念了《四書》。”而寶玉問:“妹妹可曾讀書?”黛玉道:“不曾讀,隻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縱觀著作,林黛玉何止“隻剛念了《四書》”,“不曾讀,隻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她的才氣實非一般凡人可及。林黛玉如此自謙自貶,隻是為了自保,取悅賈母及未來朝夕相處的人物。這種謙遜是當時立足的根本。
時代的發展使當今中國社會的謙遜變得微弱。當然,作為文明古國的國民並沒有完全拋棄傳統。當我們被讚許時,還會謙虛地說“哪裏”,“過獎了”等。而有時人們開始不謙遜。比如遇見領導要稱呼其官銜,介紹別人時,職務前的副字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