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除了死,他沒有任何的必然性。然而他也沒有除了他現在經曆的一種可能性的其他可能性。這是我們在有限性和無限性中的困境。人處於一個連接又獨立的秩序之中。神性秩序:包括上帝、神秘主義等;人性秩序:包括權力意誌,博弈、經驗主義等;理性秩序:包括理性主義,邏輯等。自然秩序:包括道、天人合一等。這些共同將人的有限性和無限性勾勒出來。尼采認為人性秩序建立在權力意誌上,我們不再把人看做是源於精神或神性,我們重新把人放回到動物之中。我們把人看做是最強大的動物,因為人最狡猾的:他的精神性由此而來。[4]存在主義觀點認為人的選擇構成了人。人的未來充滿了各種無限可能性與不確定性,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是一個總的趨勢。這些秩序中,理性秩序最為重要。理性可謂是一種自由的象征,是人揭示事物本質與規律的一種能力,但是現代社會已經放棄了去追求一種終極真理。比如,現代社會已經沒有辦法用一種絕對道德來約束人,人們逐漸注重自身的相對道德,絕對道德已經不足以合理的解釋人的全部行為了。但是,理性並沒有離我們遠去。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可謂是哲學史上的裏程碑,在諸多的哲學經典中,他看到了“人”,他把人放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這個“在”不是普通的存在,而是一種理性的存在。他認識到:沒有人,一切知識都是不存在的。後來康德的三大批判使得哲學界為之一震。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認為隻有上帝才具有全部的理性。人的理性在未知的世界中為自由留下了空間。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認為,人的實踐活動必須依照一定的法則,這主要是指道德與法律,而道德是人們行為的絕對律令,這也是上帝賦予人的。在人類曆史上重大的理性事件包括:宗教改革、民主憲政國家的建立,一係列宣言的發表。有馬基雅維利、霍布斯、洛克、盧梭、孟德斯鳩、傑克遜等人的經典著述,他們奠定的是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關係理論。
同時,理性具有擴張性,中世紀的文藝複興到現在的政治經濟全球化。我們相信理性是善的東西,但是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惡的產生。理性中會出現非理性的表現。這其實是由於人自身沒有處理好人性秩序的問題。
中國哲學家,新儒學派的代表人物梁漱溟認為人需要處理好三種關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這三個關係從高到低,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人與神的關係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其實難以觸及,如果說一個人曾經燒香拜佛,祈求神的保佑,這還不能算作處理人與神的關係。真正麵對人與神的關係必須是明白自己在思考神的問題。前文講到,神是不可理解,不可言說的。那麼人與神的關係也是一樣。那麼多哲學家、宗教學家各執一詞的見解驗證了這一點,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神,任何人無法消除或強加。
那麼從現在來看,人尚未處理好前三種關係中的任何一種。人類的理性越發展,問題越多。我們無法期待問題的全部解決,隻能是達到一個最大的善點。或許我們按照上帝,神的意旨行事,世界會好起來,可是渺小的人又很難把握天啟。或許神就在我們的身邊,隻是我們一直在忽略它。就像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辯中所說的,那個神來的時候總是告訴我,不要做什麼,卻從來不會說我該做什麼。人在行為時,也會得到這樣的靈機,但是我們選擇不去聽他,所以漸漸的我們再也聽不到他了。這並不是說我們要靠神的意旨來拯救自己。借用康德的一句話:人隻有相信自己是自由的才是自由的。那麼人隻有自己救自己才能得救。上帝隻幫助那些自助的人。
注釋:
[1]劉小楓.《沉重的肉身》[M],華夏出版社,2007.
[2](美)羅伯特·所羅門,張卜天 譯《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3](德)黑格爾,王造時 譯《曆史哲學》[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4]〔德〕尼采,陳君華 譯《反基督》[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