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休閑思想視角構建人(1 / 2)

以休閑思想視角構建人

文化論壇

作者:常莉

摘 要:思想家從未停止過對“人”的追問,大多觀點認為“人”存在某種抽象的不可言說與理解的本質。休閑思想通過解構肉體與靈魂的關係,闡述了人與世界,人與神,人與自身之間發生的種種關聯。這種思想並沒有試圖去給“人”下一個確切的定義,隻是通過分析各類思想家的經典論著,以一種建構性的視角來看待這三者之間的博弈,展現思想之間的差異和共同點,留給人們思考與解釋的空間。

關鍵詞:人 ;神 ;理性

[中圖分類號]:B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2

休閑思想是為人建構一個無結構的行而上學理論。在討論人,神,人性,存在等一係列問題中,表達出一些哲學

觀點。

首先,人性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人是什麼。馬克思認為人是會製造工具,使用工具,雙腳直立行走的動物。但是當你看到某種動物也會製造工具時,這一觀點又會瞬時被推翻。這就是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謎。人,哪一種定義最為科學,或許當我在思考人是什麼的時候,我就是一個人的存在了。人無法給出直接的定。但是奇怪的是,我們雖然不了解很多事物,卻能對很多事物做出研究,得出結論。我們可以去討論,即使我們並不了解。

現有一種觀點認為:人性包括四個方麵:本性,靈性,心性,物性。本性是人的德性,德究竟從何而來?王陽明的心學觀點是致良知,康德認為人生來就有道德。道德在諸多哲學家那裏被描述成一種玄且真的東西。同時不得不承認,德不是來自於自身,而是來自於上帝或某種神秘存在。但是,本性不是人一生下來就會顯現的,它必須經過不斷的修煉才能實現。這就像是一種寶藏,需要自己去挖掘。靈性是一種創造力,這對於人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迄今為止,人類創造的一切事物,無論好壞,都依賴於人的靈性。當然,靈性不是人創造東西的本因。但是人要擺脫困境,必須要有靈性。心性,更加通俗的來講可以說成是人的性格,氣質。有的人善良,有的人凶惡,有的人誠實,有的人虛偽,我們可以給予評價。而心性也是後天養成的,它和一個人的成長環境,自身發展的選擇極為密切。最後來看物性,物性是指一切人造物,我們的肉身以及我們之外的任何物質。物性作為人生存的基礎,不可或缺。雖然它的價值處於底層,但是卻是一項有絕對影響的因素。在物與心的較量中,我們不能籠統地說,物必敗於心。那麼,就這四個角度來講,人性始終處於矛盾之中,並且必須處於矛盾之中。古有“人性善惡”的學說,各執一詞。去掉善惡評價,我們將發現,人性其實是我們無法控製的一個存在。本性,靈性,心性,物性。前三項可以視為靈魂的東西,後一項視為肉體的部分。如果要追求現實的具體的快樂,那麼肉體要上升;如果要追求抽象的永恒的快樂,那麼靈魂就要上升。然而肉體的追求會導致人的虛無,而靈魂的追求會戕害人的生存。我的心靈可以服從善的法則,但是我的身體卻是要服從罪的法則的。[1]因此,人性在這四個維度描述缺一不可。

但是,人決不能放棄追求不朽的東西。無論是靈性,心性還是物性都是短暫的。獲得永恒的方法隻有不斷地去修煉自身,雖然我不認為心靈可以完全成為快樂的源泉,但是本性的升華卻可以改變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例如:中國看待問題的太極式,講求動靜結合,此消彼長,互為因果。日本的集體主義式思維,由於日本人對天皇無與倫比的崇拜,使得他們可以緊緊團結在一起。還有西方的二元對立式思維,西方的理性思維源於希臘哲學,著名的亞裏士多德的三段論,培根的歸納法和笛卡爾的演繹法。這些都是追求真理的工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方的不同來。西方是向外的求索,而東方更多的是向內的求索。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東方人更在乎心的問題,但並不是說東方人本性更善。

我們可以構建出這樣一個關係圖:靈性,心性,物性,在本體的神聖世界,現實的生活世界和現象的世俗世界分別有哪些作用。在本體世界,物性找到的本質規律在心靈的無結構化下,將所在世界化解,也可以說是化歸。人真正認清世界的無差別性,最後達到永恒愉快。在現象世界,物性找到表現規律,而此時心性卻要將其結構化,希望在規律的指導下重複獲得快樂,而這樣獲得的是短暫的愉快。

與人對立相關的是神的存在,神究竟該如何理解?如果你不相信上帝,你是無神論者;如果你信上帝,你是有神論者;如果你不知道你是否信仰上帝,那麼你是不可知論者。[2]神不可以想象成某種具體的活的存在。例如:在基督教中,上帝是留著白胡子的老人。佛教中的如來佛祖,是一位慈眉善目的男性。神既不會具體實施某種法力,也無法被人具體的感受到,更無法被人充分的理解。總的來說,神無處不在,不被理解,不能言傳,不被描述。那麼它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這問題隻在每個人的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上帝。這也許不符合基督教中的上帝隻有一個,隻能信奉唯一的神之一宗旨,但是隻要有人信奉上帝,他們的理解就是不一樣的,這一點無法忽略,也無法消除。黑格爾認為“上帝統治著世界,而世界曆史便是上帝的實際行政,便是上帝計劃的見諸實行。”[3]上帝大於我們每一個人,卻不是某種異於我們的東西,上帝是一種普遍精神,這種從我們自身出發尋找上帝的方法無法逃避。但是,當我們在言說上帝時,就已經介入神了,破壞了它的獨立性。神是一個絕對存在,而人隻是相對存在的。因此,人可以接收神的意誌,但人不可將自己的意誌傳達給神。人不可把自己的思維價值加諸神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