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養生對髒腑功能描述就充分運用了取象比類的方法,借助“象”的形象性來認識和表述髒腑功能。稱之為“藏象”。並以易卦為綱,將髒腑、經絡、九竅、體部的屬性作一初步分析,進一步加深對人體髒腑經絡功能的認識[2]。並有人進一步闡釋了人體五髒係列和四時、四方的關係,以其在河圖、洛書上的定位規定了髒腑的生理特征。並且十二經絡中手足六經與六爻數量相同,陰陽結構相似,功能相同。[3]另外更有醫家發現十天幹,十二地支星在人體各有對應[4]。
2.2 整體思維
中西文化差異在思維,中國傳統思維最顯著特點是整體,《易經》有雲:“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潛龍勿用,陽氣潛藏。”“無妄之疾,勿藥有喜。”強調自然天地與人相互聯係、依存而同為一體,反映出古人認識到順應自然之道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易經》也提出“由頤,厲吉。”意識是遵循了養生的正道,就會由危害轉為吉利。
中華養生觀念深受其影響,強調天人合一,根據四季自然界陽氣升降浮沉情況,描述人體陽氣升降浮沉的規律。做到起居有常,順應天地四時養生的理念,以求陰陽動態平衡,相生相長,以達“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之功。
2.3 變異思維
《易經》易經是變化的經典,是講變化之道的。《易經》有雲“唯變所適。”“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根據情況變化而變化,要學會“變通”,做到與時俱進。體現在養生觀念上,則是因人因時因地而變換養生法則,不墨守陳規,曲線形前進亦能收獲健康的體魄。
3、心理疏導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提示事物的發展變化具有周期性,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轉化,人事的吉凶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行為與智慧[5]。又如,《遁》九三:“係遁,有疾,厲;畜臣妾吉”強調了情誌與機體健康狀況的關係。
而中華養生觀念也強調性命兼修,講求機體與精神的形神統一,在養護身體生理功能的同時,講求心理上的平衡,保持精神上的樂觀、修養道德,不僅是以德養身,更可以是一種提升。
古人雲,易具醫之理,醫得易為用。追根溯源,中華養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易經》的多種元素,易經揭示生命的起源、闡析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解釋生理病理現象、分析病理變化與證候及指導養生。《易經》之於中華養生文化的指導意義,以及它在中華養生傳統理論中的學術地位、作用、價值是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替代的,值得我們繼續挖掘和發揚,掌握《易經》精髓有助於指引我們走上科學合理的養生道路。
參考文獻:
[1]吳銳彬,陳奕樑.《易經》對中醫預防思想之影響的探討[J].中醫研究,2005,18(05)2
[2]張越,謝勝.易卦屬性與中醫經髒體部關係淺析[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06)2
[3]孫文君,楊振寧.中醫象數思維特點與表征模式[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2(07)
[4]王保德.易文化的第三次重大發現一天幹地支圖與中醫學[J].中醫臨床研究,2011,03(14)75
[5]王麗敏.對《周易》富含的中醫心理谘詢道與術探討[A].第四屆世界中醫心理學術大會論文集,2011,05(04)117
[6]易川鑿.易經養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7]連汝安.道德經易經黃帝內經養生精華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