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論歌劇《傷逝》的藝術特征(1 / 2)

淺論歌劇《傷逝》的藝術特征

藝術研究

作者:李振玉

摘 要:《傷逝》是一部在中國歌劇創作實踐中具有一定創新意義的作品,本文通過對作曲家施光南的介紹以及傷逝的音樂特征和美學特征三方麵藝術特征進一步深入研究,看中國歌劇音樂風格、作品和人物形象的刻畫、音樂表現力是如何在歌劇《傷逝》中得以體現的。

關鍵詞:施光南;歌劇;《傷逝》;音樂特征

作者簡介:李振玉,聊城大學音樂學院2011級音樂學專業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4--01

一、施光南歌劇的創作特點

施光南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他的創作多以聲樂作品為主,也涉獵到其他的題材和體裁,歌劇《屈原》和《傷逝》是其大型體裁創作的優秀代表作。

施光南作品創作的藝術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把創作植根於民族民間音樂的土壤的重要原則。施光南自幼酷愛音樂,對音樂有較高的天賦,後期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曾對中國傳統的京劇音樂有所研究,還曾深入民間學習過河北梆子,這些都對他後來民族民間音樂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2)大膽把西洋歌劇的創作方法同中國音樂創作“民族化”特征相結合,將中國的民族化音調與西洋的作曲技法相融合,這樣的創作在其聲樂作品中體現尤為明顯。同時,在其歌劇器樂創作和編配上,不也斷加入自己的觀點,每一部作品都有出新點,都極具創造性。

(3)作品的創作以現實主義為原則。他善於把音樂與政治素材相結合,來反映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主流。這種嚐試是他成為此類音樂體裁創作的標誌性代表。

二、抒情性的藝術特征

歌劇《傷逝》是中國民族歌劇史上的一座分水嶺,也是施光南創作生涯中的高峰,該歌劇劇本是由王泉、韓偉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歌劇《傷逝》的劇本充分發揮音樂抒情性的功能,將人物的千變萬化的心理、音樂戲劇性的衝突與整部作品的結構相結合。這些方麵都極具體現了作品的創新性特點。筆者通過以下三點來談抒情性:

(一)抒情性與戲劇性的融合

施光南認為“歌劇要求最大限度的發揮音樂善於抒情的功能”,因此,使抒情性在歌劇裏得到充分發揮,是完成創作的關鍵。這部作品在舞美燈光、服裝道具,樂隊的編配、人物角色以及演出的藝術性上都做了大膽的創新。在劇中運用了詠歎調、宣敘調、重唱、對唱、伴唱等豐富的聲樂體裁來達到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動,將抒情性和戲劇性有機的融合。眾多的形式的變換,都能看出作曲家在抒情性和戲劇性上所下的工夫,作品的戲劇性衝突也在抒情性這一特征中顯得相得益彰,達到了二者的完美結合。比如劇中《風蕭瑟》和《不幸的人生》這兩段詠歎調本身具有抒情性和戲劇性的特點,並在抒情的基礎上巧妙地烘托出戲劇性,很好的抒發了主人公對生活的無奈和對不幸人生的控訴,進一步推動了劇情的向前發展。是整部歌曲無論從哪方麵看都充滿了生命力。

(二)運用優美抒情的旋律描繪人物心理活動

在歌劇《傷逝》的旋律的寫作上,施光南嚐試運用多種作曲創作技法來表情達意。例如在歌劇《春》的片段中,《一抹夕陽》(子君唱)這首膾炙人口的詠歎調,旋律清晰明快,富有簡潔性、流動性和表情性,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子君對愛情的美好憧憬。這首詠歎調是傳統的三段體曲式,在G大調上展開,前奏剛開始就體現出抒情性的特征,旋律流暢而優美。“一抹夕陽映照窗欞……望著窗前熟悉的身影,我的心啊思緒紛紛”優美的旋律仿佛在慢慢陳述,旋律音在“5”上做短暫的停歇,樂曲陳述並沒有終止。隨著第二句“破網的魚兒遊向大海,出籠的鳥兒飛向雲空……”音區慢慢由低到高,力度也慢慢增強,後半句采用弱起節奏,力度更強,充分的表現了子君對衝出封建家庭牢籠渴望,和對自由及美好愛情的向往。接下來的襯詞“啊”唱出了主人公無以言表的內心情感,將自己內心對愛情的向往出發的淋漓盡致。“詩一樣的花,花一樣的夢,他是我心中明亮的星”。八分音符和三連音交替進行,節奏時而緊湊、時而舒緩,兩種心情通過節奏巧妙的得以體現。通過對《一抹夕陽》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旋律在刻畫人物性格特征中的作用,使得整首詠歎調統一在美妙抒情的氣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