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洛克繪畫與洛可可繪畫中女性形象之比較(2 / 2)

二、羅可可的女性美

18世紀,由於法國宮廷的審美要求主導了繪畫風格的變遷,宮廷審美對繪畫風格的影響,直接導致產生了具有奢華的貴族氣息的羅可可風格。這種風格多為反映貴族的生活情調和談情說愛,花前月下的生活,或者是女神悠閑自得的情景。羅可可風格的繪畫多以柔和的筆法,浮華的色彩來表現女人體的肉感,塑造嬌柔的女性美,符合當時貴族的審美情趣,羅可可風格的代表畫家布歇的繪畫作品中一直貫穿享樂主義思想。《維納斯的凱旋》描繪了在太陽初升的早晨,維納斯和眾神在碧藍的大海中玩耍,碧藍的海水襯托出維納斯和其他女神妖豔的身體,如閃閃發光的明珠一樣色彩照人。《躺在沙發上的奧達麗斯克》中,布歇描繪了一個俯臥在沙發上的少女裸體,豐滿的體態,柔和的曲線,用白色的襯布突出粉紅的身體,突出女人的嬌豔無比,給人一種視覺衝擊,“布歇對享受的、肉欲的、性感的效果的追求沒有一個‘羅可可’畫家可以相比,他直接把滿足感官享樂和對生命之讚美作為自己的目標,而且敢於大膽地表現出來。”5布歇對感官之美真實大膽,富於情調效果的追求,成為了那個無憂無慮,奢華萎靡時代的圖解。18世紀法國上流社會風氣由17世紀的古板專製轉向了多情的路易十五時代,上流社會對繪畫的要求也一改古典主義的規範理性,主張強調視覺感官刺激,強調色彩的抒情。這時期繪畫中女性形象,繼承了巴洛克的動感與激情,並且更加融入真實社會,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再具有神的氣息,而是社會中的鮮活的個體人,其實質同樣是人對神或宗教的一種擺脫,是人性的解放。從這個角度而言,17世紀巴洛克風格是依賴宗教發展起來卻力爭反抗宗教的一種藝術形式,而18世紀的洛可可風格則是在資本主義審美要求下,以感官刺激的形式推翻宗教在作品中的影響,二者都是時代所賦予的風格特色。

幾千年來,隨著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不斷交流與發展,繪畫從中世紀的聖畫像開始經曆了古典主義、巴洛克時代、羅可可時代、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再到現當代變化多端的藝術現象,它也隨著時代的潮流不斷更新變化。可是,不管流派如何更替,西方繪畫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人類文明進程的方方麵麵血脈相通,是時代生活的折射和思想智慧的閃光。繪畫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女人的風姿綽約的身影也都能給人美的感受。繪畫是一種靜態美,而女人是另一種美——動態美。可以見的繪畫於女人從來都是聯係在一起,繪畫正式把畫的靜與女人的動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一。不管怎麼變,唯一不變的是畫中的女人。畫家用手中的筆繪畫出各種各樣的女性形象,她們是溫和的、優雅的、美麗的、勇敢的、堅強的……在畫家的眼中,女人一直都是美的象征,是藝術的源泉。西方繪畫中的女性大多代表的是“美的女神”,同時又代表人類最基本的欲望。這些不同時代的、不同畫家的藝術作品,使我們再次領略到這些藝術作品的榮光。這些作品中的女性美是震撼人類心靈的美。這些不同時代的畫家們更大程度上脫開了舊思想的束縛,以最大的熱情讚頌了女性的美,並以此肯定女性美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