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洛克繪畫與洛可可繪畫中女性形象之比較(1 / 2)

巴洛克繪畫與洛可可繪畫中女性形象之比較

藝術研究

作者:葛豔

摘 要:17世紀和18世紀分別以巴洛克風格和羅可可風格為主流。兩種風格的繪畫作品中女性形象是不變的題材。本文針對性地對比兩種風格中女性形象進行比較。巴洛克風格力求打破文藝複興的和諧穩定,塑造一種富有激情,動感的女性形象,其實質是人對神或宗教的一種擺脫,是人性的解放。洛可可風格則是在資本主義審美要求下,以感官刺激的形式推翻宗教在作品中的影響,二者都是時代所賦予的風格特色。

關鍵詞:巴洛克;洛可可;女性形象;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葛豔(1978-),河南省新鄉市衛生學校教師。

[中圖分類號]:J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歐洲進入17世紀、18世紀以後,隨著各國的經濟與文化的不斷交流與發展,在繪畫的藝術形式上呈現出流派眾多的繁榮局麵,經曆了巴洛克風格和羅可可風格。兩種風格作為主流風格,分別盛行於17世紀和18世紀。然而,對比兩種風格,二者存在著很多相似之處,也有著一定的區別。本文針對性地對比兩種風格中女性形象,以期從一個側麵認知兩種風格之

異同。

一、巴洛克的女性美

巴洛克藝術指流行於17世紀的一種藝術風格,這種藝術風格的主要的特點是浮華、奢侈、繁豔、奇異、矯飾,主要用曲線造型,追求動態感。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講究情感內容與藝術形式的統一,情感與理性的統一,而巴洛克藝術一反文藝複興藝術的平靜和克製,表現為戲劇性,動態性和誇張性,巴洛克更注重表現情感。 巴洛克時期的女性繪畫也不例外,魯本斯的作品《搶劫留西帕斯的女兒》,是巴洛克風格的典型,畫麵中兩個女主人公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情嚇壞了,她們身體扭曲,無助地伸出雙手,畫麵中人體和馬匹呈放射狀的分布,充分利用巴洛克時期常見的對角線構圖造成人仰馬翻的糾纏場麵。豐腴的人體和色調的反差,體現出狂熱的戲劇情感。魯本斯的作品極善於表現任務肉體的美,特別是女性肉體的美。他的作品色調極為鮮豔,感官刺激極強,這除了他善於運用色彩外,與構圖上追求戲劇性有關。魯本斯作品肉體豐腴的人物造型來自米開朗琪羅風格主義的人文情懷,熱情飽滿的色彩承繼了威尼斯畫派的世俗情韻,激情洋溢充滿戲劇性的畫麵構圖延續了卡拉瓦喬的細膩情感。那麼巴洛克在繪畫藝術的代表魯本斯那裏,則主要表現對肉體生命的謳歌,它將其燃燒的熱情全部傾斜給了對世俗生活的熱愛與執著,巴洛克藝術的激情風格,在魯本斯的作品裏明顯地得到了最為集中和完美的體現。文藝複興時期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多表現為精神特征,文藝複興時期所形成的女性形象具有多是嚴肅、高雅、莊重、穩定、和諧的視覺感受,均勻的比例,優美的麵容,成為西方古典藝術的楷模。巴洛克風格恰恰是打破文藝複興的和諧穩定,塑造一種富有激情,動感的女性形象,其實質是人對神或宗教的一種擺脫,是人性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