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言、文化介入與譯者身份(2 / 3)

漢語中在動作的執行者不必要指明或部清楚時,通常省略主語,英文中則使用“無靈”主語來代替。例如: 據新聞媒體報道,目前已有10位同學參加了此次誌願者服務活動。英譯時“新聞媒體”這一主語通常由 “it” 來代替:It is reported that ten students has joined in the volunteering work until now. 如:下雨了。英譯為:It is raining . 漢語中並未出現句子的主語,而譯文則加入了“it” 這一“無靈”主語,達到了英語表達中形式與結構上的完整。再如:一想到回家,她就剛到陣陣害怕。英譯為:The thought of returning makes her full of fear. 漢語中,“ 她”是主語,而譯文中則采用了“The thought of returning”這一“無靈”主語作為句子的主語,更加凸顯了主人公內心對回家的恐懼與不安,突出了主人公內心懼怕的客觀原因。在使用“無靈”主語對漢語進行英譯時應準確理解原文意思,用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模式更有效地呈現漢語意思。在漢英翻譯過程中可采用改變原句的主語,確定動作的執行者,對“無靈”主語和對“無靈”主語進行對等的替換,進行適當變通,是譯入語更加符合源語的表達習慣,對語言文化進行更好地傳播。

英語前重心,漢語後重心。英語表達通常比較直接,先說明重點,表明態度和觀點,然後再敘述事物的具體原因。相反,中國人在表達時通常先敘述事情的來龍去脈,最後才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反映了思維方式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則體現出文化的差異。西方人在語言表達時通常比較直接,而中國人在表達時則常常采取比較委婉的表達方式。例如原文為:No one can be a great thinker who does not realize that as a thinker it is his first duty to follow his intellect to whatever conclusion it may lead. 譯文:無論得出什麼結論,都必須遵循理性的原則,這是對思想家的第一要求。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成為真正的思想家。(徐覃蓀,2005) 英譯的句子表達與原文的表達順序恰好相反,英文采用的是顯得出結論,再敘述的方式;而譯文則思想家應具備的要求進校敘述和描寫,最後才突出主題。因此,在漢英互譯過程中應根據文化差異來選擇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理清句子間的邏輯關係,根據不同的語序來選擇“前重心”或“後重心”的翻譯策略。

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英文句子在表達時多采用被動語態, 結構中主語通常是事件的承受者,而中文則通常采用主動語態,人或物通常是事件的執行者。語言表達中語態上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上或思維方式上的差異。中國人在語言上的表現則為“人”多為句子的主語,突出了 “人” 這一主體。而西方人對主體與客體有著明確的區分。例如原文為:眾所周知,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譯文:As is known to all, China is still the big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漢語中省略了主語“人們”,但句子仍然是主動語態,而譯文則采用了被動語態,更加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譯文采用了“as”作為邏輯連接詞,把原文的思想內容準確的表達出來。再如:演講者講完之後通常會說:歡迎大家提問。譯文為:Any questions will be appreciated. 漢語中突出了“人”這一主體,而譯文則突出了“問題”這一客體。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的有效轉換不僅是譯文更加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特征,更突出了譯者對譯入語語言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準確運用。因此,在英漢互譯過程中,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的翻譯上應準確區分句子中心,準確理解譯入語的語言文化,使譯文更能夠被譯入語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同時促進源語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