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化介入與譯者身份
語言研究
作者:倪筱菊
摘 要: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翻譯在語言文化的傳播中發揮著橋梁和媒介作用。語言文化的介入給漢英互譯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障礙和挑戰。本文主要通過對漢英兩種語言文化的四個特征進行分析研究,論證了英漢互譯過程中的對策和譯者的文化身份。研究表明,深入理解語言、文化的差異,正確認識譯者的文化身份,能夠促進翻譯工作的有效進行,有利於語言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關鍵詞:語言;文化介入;譯者身份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2
語言、文化的傳播促進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譯者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同的國家或民族之間,如果有往來,有交流的需要,就會需要翻譯。否則,思想就無法溝通,文化就難以交流,人類社會就難以進步。”(季羨林,許鈞,1998)在人類社會的曆史長河中,翻譯發揮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促進了各國間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漢英互譯過程中語言文化的差異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譯者需對源語和譯入語兩種語言和文化進行深入了解,並在翻譯過程中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和技巧來促進漢英互譯工作的有效進行,更好地傳播語言文化。翻譯研究必須將文化翻譯與意義和形式同時掛鉤。因為,文化是意義的一部分,形式又是表意的手段。文化翻譯是翻譯中意義轉換的一部分,二者密不可分。(劉宓慶,2007:72)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漢英互譯過程中語言和文化因素的介入使得翻譯工作顯得更為複雜,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準確區分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有助於在翻譯時采取有效的技巧,使源語和譯入語達到基本對等。
一、語言文化的差異在漢英互譯過程中的深入理解和翻譯策略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英語在句式結構上的形合注重“顯性連接接應”(covert cohesion)和句子形式,講究結構上的完整。英語在表書麵達中借助語言形式,包括詞彙的銜接手段和句子結構的處理上都很注重形式的呈現,“形式是內容的載體”這一理念英語語言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相反,漢語在表達時的“意合”注重的是“隱性連貫”(covert coherence), 不拘泥於語言形式上的完整,詞句之間講究平衡和對等。漢語通常“貌離神合”。(楊賢玉,2010:47)例如原文為: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s of married women employed outside the hom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d less to do with the mechanization of housework and an increase in leisure time for these women than it did with their own economic necessity and with high marriage rates that shrank the available pool of single women workers, previously, in many cases, the only women employers would hire. 譯文為:到了20世紀,越來越多的家庭婦女參加了工作,其原因並不是實現了家務機械化,或閑得太無聊,而是經濟所迫,再加上結婚率上升,昔日可供雇用的單身女工越來越少。(徐覃蓀,2005)譯文更加體現了漢語的意合特征。在翻譯過程中應對語序進行合理的安排,不必一味拘泥於原文形式,恰當采用意合法或形合法翻譯。
英語重物稱,漢語重人稱。英語中通常把物體作為中心,二漢語則常把人作為中心。漢語習常把敘述的視點放在動作的發生者,並以動作的發出者為句子的主語,而英語則常把敘述的視點放在行為的承受者上。西方人認為物是人的對立麵,秉承“天人相分”的理念,在語言表達中通常以無靈的“物”為說話對象,以體現客觀。英語中通常把無生命的動作執行者作為句子的主語,稱之為“無靈”主語。相反,中國人則講究“天人合一”,強調“人”的自我完善,在思維方式上與西方人存在較大差異,強調“人”這一主體,因此漢語中通常使用大量的有生命的動作執行者,即“有靈”主語。(楊賢玉,2010:57)
公共場合的一些提示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語重物稱,漢語重人稱” 這一語言文化的差異。例如:在雨天或潮濕的地方通常會看到這樣的溫馨提示:小心地滑。對於這一提示語的翻譯出現了多種版本:Be careful about the slippery road. 在建築物的入口或旁邊則會經常出現這樣的安全提示:當心你的頭,英文翻譯多為:Be careful with your head. 或Take care of your head. 以上的英文翻譯大多體現了漢語的思維模式,始終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強調 “人”這一主體、強調動作的發出者。而英文在比較認可的翻譯與以上譯入語差異明顯,把 “物”放在了中心地位。“小心地滑”則譯為:The slippery road;當心你的頭則譯為:The low ceiling. 以上兩個句子的翻譯分別突出強調了“路”和“屋頂”的客觀存在,旨在提醒人們注意安全。正確區分源語中句子中心物稱能夠促進語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