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構詞後綴“—er”與“—者”的對比研究
語言研究
作者:唐冠宇
摘 要:在英語和漢語中,後綴“-er”與“-者”均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常看來,它們都是高頻使用的指人後綴,因而具有相當的可比性。我們多方麵、多層次地對比了兩者的異同。
關鍵詞:“-er”;“-者”;語法;語義;構詞功能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一般認為,英語“-er”與漢語“-者”都是構詞後綴。薄冰(2002:651)、張道真(2002:20-21)均認定“-er”為後綴;呂叔湘(1999:655)指出“-者”是構成名詞的後綴;劉月華(2001:13)提到“常見的後綴有‘子’、‘頭’、‘兒’、‘者’、‘巴’、‘然’……”;郭良夫(1983)認為“‘者’在現代漢語裏是標誌名詞的後綴,它跟動詞結合就使動詞變成了名詞”。
1、後綴“-er”與“-者”的語法、語義功能
1.1朱德熙(1983)指出,“-者”是名詞化標記,其語法功能是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即加在謂詞性成分VP之後, 造成一個名詞性的形式“VP+者”。其語義功能有自指和轉指兩種。這一點對於英語後綴“-er”同樣適用。從語法功能上看,無論“R-er”中的“R”為何種詞性,“R-er”作為一個整體,必然是名詞。從語義功能上看,“R-er”多為轉指,自指的情況極少。
1.2所謂“名詞化”,據《現代語言學詞典》(戴維·克裏斯特爾,2000:240)的界定,是“指從其他某個詞類形成名詞的過程或指從一個底層小句得出一個名詞短語的派生過程”。英語“-er”與“R”結合後,改變了R詞性(如R本身為名詞則不改變),使“R-er”=為名詞。
1.3朱德熙(1983)談到:“從語義的角度看,謂詞性成分的名詞化有兩種。第一種單純是詞類的轉化,語義保持不變。……造成的名詞性成分與原來的謂詞性成分所指相同,這種名詞化可以稱為自指;……造成的名詞性成分與原來的謂詞性成分所指不同,這種名詞化可以稱為轉指。”bake(烘、烤,動詞)加上“-er”後構成名詞baker,表示“麵包師、製糕餅的人”;“學”加上後綴“-者”後表“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在語義上都起轉指功能。
2、“R-er”、“R-者”中“R”的詞性
2.1“R-er”中“R”的可以是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處所詞、方位詞、數詞。“R-者”中的“R”可以是動詞、名詞、形容詞、方位詞、數詞。茲簡列數例如下:
“R-er”:
R=動詞:leaner(學習者)、painter(油漆工、畫家)、singer(歌手)、teacher(教師)
R=名詞:executioner(行刑人、劊子手)、footballer(足球運動員)、marathoner(馬拉鬆運動員)
R=形容詞:foreigner(外國人)、stranger(陌生人)、teenager(青少年)、
R=副詞:downer(抑製劑)、upper(興奮劑)
R=處所詞:Beijinger (北京人)、Londoner(倫敦人)、New Zealander(新西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