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元化的美術教育(1 / 2)

多元化的美術教育

教育論叢

作者:趙軼斐

摘 要:綜觀世界美術史,各種風格和流派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美術作為一種創作行為,卻永恒地存在著,是人類最可寶貴的文化遺產。美術的靈魂是創新,沒有創新,美術就如同變成一潭死水,隻有新水源的注入,美術才能推陳出新,跟上時代的步伐。

關鍵詞:多元;創新;美術;教育

作者簡介:趙軼斐(1980-),女,漢族,籍貫:河南焦作,助教;研究方向:平麵美術教育;工作單位:焦作大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4--01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美術學習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世界多元文化與民族獨特文化的問題。我們應站在曆史的角度和世界的高度,教育學生從平等觀念出發,樹立對接納多遠化美術文化思想,以平等心地看待不同民族的多元素文化。要善於接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善於學習和欣賞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美術文化作品和思潮。不要動不動就把自己限定在固有而狹小的空間之內孤芳自賞、坐井觀天,難道明清時代閉門鎖國的教訓還不夠嗎?這樣隻能使自己處在一個危險的境地而自趨滅亡。魯迅先生曾經就提出“拿來主義”——好的東西,不管是誰的,先把它拿過來;而孔子也有“三人行,必有吾師”之說;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更有眾多華夏學子紛紛遠渡重洋,求學救國。這些都是很明白的道理。美術界一直提倡古今結合、中西結合,就是要學習西方和古人優秀的美術文化精髓,博采眾長,厚積薄發,使本民族的美術文化蓬勃發展。

當代中西方藝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環境之中不斷出現類似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等前衛的藝術形式,已被人們所認知;但在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中,並沒有在這方麵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以引導,開放和多元的當代藝術與相對滯後的教學內容形成了鮮明對比,呈現出一種美術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與培養課程相脫節的現象,學校美術教育可以選擇適當的當代藝術作為教學內容補充。

在對待外來文化方麵,要認識到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展開廣泛的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意義。既不能自高自大、盲目排外,也不能全盤接收搞一刀切,更不是全麵拋棄、否定自我。而是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必須要保持我們民族美術文化的獨立性。我國有著五千年輝煌的文明發展史,文化底蘊何其豐厚,美術資源何其廣博,作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我們有義務承擔起使民族美術文化得到傳承延續和發揚光大的曆史責任。

當代的藝術教育教學的出發點應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鍛煉,培養有創新意識的人才為目標,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學生的人文理念, 注意課程結構的優化與調整。現人才的培養規格體現在課程結構的設置,知識結構的確立能夠決定人才的素質、能力等結構,它的確立為提高人才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過去,在美術課堂中存在一些嚴重的弊端例如重視專業學習、忽視人文教育,注重技能鍛煉、忽略人文理論知識的培養,在專業的課程設計中科目分的過細、專業知識麵過窄的現象,對學生的全麵發展非常不利。而根據現代學科發展的整體化、綜合化趨勢,要求教育者應積極調整,注意課程的內部結構調整與優化,促進教學的進一步深化,幫助學生發揮自我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