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倡導交流對話 落實課程改革(1 / 2)

倡導交流對話 落實課程改革

教育論叢

作者:齊雲霄

摘 要:本文介紹落實新課標準,實現學生的參與、探究、互動式學習,要打破舊的師生關係,實現師生間的平等交流,指導學生學會合作交流的方法與技能,提高學生社交能力,發展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實現學生與文本間的直接交流。

關鍵詞:語文學習 ;交流對話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23.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01

新課標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為此,筆者在倡導交流對話方麵做了一些嚐試。

1、打破尊師傳統,師生平等對話。

1.1教師要具備真正的平等精神。不管學生年齡大小,成績好壞,都把他們當做“人”來平等對待。尊重學生的言語,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思想。內心的尊重比口頭地討好更能博得學生的依賴,更能讓學生感到平等的氛圍,更能激發他們交流對話的興趣。

1.2教師上課時要善於利用位置、姿態、手勢、口氣等的變換來傳達平等的信號。在上課期間,教師可以更多地走到學生中間,拉近師生距離; 教師的教學姿態、手勢、語氣都要盡量做到平易近人, 切不可居高臨下,盛氣淩人。

1.3要打破教師最終定奪的模式。當今的語文課堂基本上還屬於教師一言堂,大多數教師在問學生問題之前標準答案已了然於胸,對於學生回答與之不一致的一概否定;在征詢學生意見之前也已做好決定,課堂上的“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詢問隻是走過場。這樣的對話會讓學生覺得教師虛偽,從而失去對話的興趣。要改變這種模式,教師一方麵要有從善如流的勇氣,另一方麵也要有寬容的胸懷,要肯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問題。在師生、生生之間在某一問題上出現爭執,難以決斷時,教師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學生一起進行探討,可以求同存異,而決不可強詞奪理,以師長的身份壓製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

1.4要擴大師生交往對話的範圍。以前我們對師生對話的理解往往局限於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而且這問答也往往局限於課文內容或試題。實際上,師生間的對話交往應貫穿於整個語文教育過程,教學計劃的製定,學習內容的安排,學習方式的選擇,文本的解 讀,檢測方式方法無不需要學生的參與。另外,師生在課堂上的交往對話應該雙向的,既需要教師向學生提問,以啟迪學生的思維;也應有學生向老師提問、質疑。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留有餘地,讓學生發問。

1.5要豐富交往對話的形式。可以通過在語文課堂上開師生座談會,組織即興師生辯論賽等一係列的活動豐富師生對話的形式。教師如果真能發揚平等精神,不僅會讓學生在課堂上親近教師,敢於與教師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還能給學生以榜樣作用,引發生生之間的平等交往對話。

2、開展小組學習,落實生生對話。

語文教師在教給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要教給學生社交技能。良好的社交技能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它們不僅能使學生在小組裏學到更多的東西,同時對學生與家人和朋友的和睦相處以及在未來事業上取得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但由於我們的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缺乏交流的機會,加之老師在輔導上下工夫不夠,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知該怎樣與人交流。筆者聽過許多公開課,這些公開課,大都給學生留有討論的時間,但學生的討論通常卻處於以下三種狀態:敷衍型;沉默型;廢話型。是學生討厭課堂討論嗎?不是,導致他們 消極的原因一是他們覺得老師在做戲(有的老師隻有在公開課時才假惺惺地讓學生討論) ,二是他們確實不知該怎樣與人探討。培養學生社交技能的最佳方式是開展小組學習。有外國專家將學生在課堂上的社交技能分為三類:a. 組成小組技能。包括“向別人打招呼”、“問候”、“自我介紹和介紹別人”等。b.小組活動基本技能。包括“表達感謝與應答感謝”“注意聽他人講話”等。c.交流思想的技能。包括提建議與對建議的應答、谘詢原因和提供原因等。而所有的這些社交技能都必須在小組學習較為穩定成熟的情況下方可不斷提高。這也就難怪我們的學生在公開課討論時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