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製”的偉大戰略構想,舉世為之

矚目,舉國為之振奮。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備,全國第一家涉

台文學期刊《台港文學選刊》也因此應運而生。當年,省文聯調整《福

建文學》編輯部的領導班子,剛剛升任省文聯書記處書記的季仲兼任

《福建文學》主編,蔡海濱和我任副主編。新班子一成立,便回應包

括本刊編輯在內的兩岸三地作家、學者及部分讀者的共同呼聲,著手

進行《台港文學選刊》的籌辦工作,並分工楊際嵐具體負責。

6月6日上午,臨近下班之際,老季把蔡海濱和我叫去,說是省

文聯黨組已同意我們的創刊設想,要我們立即起草申請報告,呈送省

委宣傳部審批,同時建議請省委書記項南為我們撰寫發刊詞。老季特

別強調,此申請報告務求簡明扼要,尤其要用準確、鮮明、盡可能富

有文學色彩的語言,來概括辦刊宗旨。也許,是受此前“台灣文學之

窗”之啟發吧?他當即想出了第一句:“瞭望台港社會的文學窗口”,

此時,正在提筆記錄的我似有神助,信口對出第二句“聯係海峽兩岸

的文化紐帶”。沒想到季蔡二人聽了,當即認可,於是,以此為中心,

報告很快便擬定了,且文長隻有五百多字。當天,是1984年6月6

日,也許,是應了福建民間的吉祥語“六六大順”吧?第二天,即6

月7日上午,時任省委宣傳部部長的何少川就立即批準了我們的申請

報告,並滿腔熱情地答應代向項南轉述我們的請求。7月6日,項南

書記欣然命筆,用工整的毛筆小楷所書寫的代發刊詞,也很快就傳送

到了省文聯,頓時,整個文聯大院如同過節一般熱鬧起來。在這篇題

為《窗口與紐帶》的代創刊詞裏,項南書記不但一字不改地肯定了我

們的辦刊宗旨,還另外補上一句,成為“瞭望台港社會的文學窗口,

聯係海峽兩岸的文化紐帶,團結三種社會力量的一種精神象征”。這

篇高瞻遠矚、言簡意賅、文情並茂的美文,一經新華社發出通稿,海

內外就有30多家媒體予以轉載或引用。緊接著,人民日報刊發了創

刊號的目錄,《福建日報》、《新民晚報》、香港《大公報》、《明報》以及菲律賓《世界日報》等也都報道了創刊的消息,全國各地多達29個省、市、自治區的訂單紛至遝來,讓大家振奮不已。9月,《台港文學選刊》(雙月刊)之創刊號,以“《福建文學》增刊”的名義正式出版發行,當期的銷售量就高達17萬份,可謂一紙風行,十分暢銷。